12月9日,南京國際生命健康科技大會暨全球資本促進國產醫療器械產業發展論壇在江蘇南京召開,來自政府部門、金融機構、醫藥企業、高校院所的約300名領導、企業家和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大會。吳宜燦院士受邀參會并做題為《科技創新模式思考及其在放射醫療領域的實踐》的特邀報告。
吳宜燦院士在報告中指出,相對我國龐大的科研投入,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相比發達國家差距較大,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國家對科技創新的迫切需求,他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是科研選題與市場需求、高校院所與市場企業、科技評價體系與人才創新活力等方面存在脫節現象,創新鏈與產業鏈上各要素“孤島效應”明顯。
吳宜燦院士認為亟需打破原始創新、成果轉化、產業應用之間的藩籬,并提出應建立以人才為本、文化為根、利益共享的科技創新共同體,打造科研院所、高校、高科技企業、金融資本 “四合一”科技創新模式,從而打通人才、技術、資源、利益的共享鏈,實現“研學產金”要素的聯動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吳宜燦院士還介紹了“四合一”模式在放射治療領域的探索與實踐。高端醫療裝備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必備手段,而我國放療設備市場,進口產品占比近90%,高端放療裝備被國外產品長期壟斷。同時,我國放療裝備技術發展也極不均衡,例如軟件系統是放射治療技術的重要載體,是放射治療系統的“大腦”,然而這一核心技術因多學科深度耦合難度大,且看不見、摸不著,長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當務之急是加快補齊我國高端醫療裝備短板,突破技術裝備瓶頸,實現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
放射治療涉及核科學、臨床醫學、計算機等學科,是典型的多學科交叉應用。研究團隊將前期核能中子與輻射輸運理論研究成果應用于放射治療領域,圍繞光子/電子、質子、中子治療開展了體系化研究,發展了“精準計劃、精準定位、精準照射、精準測評”的四精核心技術,自主研發了“麒麟刀”系列產品,光子/電子放療產品成為首個通過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并獲國藥局醫療器械注冊證和生產許可證的國產放療計劃系統。科研團隊在政府支持下吸納多元化社會資本投資,成立中科超精科技有限公司,將科研院所、高校、高科技企業和金融資本緊密融合,共同推動高端醫療設備產業發展,打造高端放療民族品牌,為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作出積極貢獻。
美國前防長佩里:目前發生核戰爭或核事故可能性比冷戰時期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