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自強:對放射性廢物管理立法 可體現負責任大國形象
經過60多年發展,我國建立了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擁有的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并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核工業產業鏈,然而在核燃料循環后端——核環保領域與核電強國相比依然存在差距。持續推進我國核能高效發展,核環保產業能力面臨重大挑戰。
“要改變陳舊觀念,充分認識退役和廢物治理是一項重要的環境保護高科技工程,是加快退役治理步伐的根本前提。”一落座,面對如何加強我國老舊核設施退役治理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潘自強開門見山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退役和廢物治理是核環保體系的重要內容,該方面管理工作始于我國核工業發展之初,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在體制機制建設、法規標準制定和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隨著核能發展,退役和廢物治理問題愈顯突出。潘自強呼吁,“要盡快完善我國放射性廢物管理組織機構體系,盡快制定‘放射性廢物管理法’。”
1縱覽:核大國核廢物處置工作均設置國家執行機構
如今,我國核電在運、在建機組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且還在增長,核能的持續發展要求核廢物處置能力要進一步加強。而當前我國低放廢物處置能力嚴重不足、中放廢物處置尚未開展研發、高放廢物處置研發力量不足等問題愈顯突出。潘自強認為,產生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放射性管理組織機構不適應放射性廢物管理的需要。
放眼國外,美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日本、韓國、加拿大等有核電的國家均通過對放射性廢物管理或處置立法,明確政府責任,設立專門的國家執行機構,穩步、有序推進處置工作進展。
潘自強表示,放射性廢物處置安全的長期性和系統性決定了處置的最終責任必須由國家承擔。核電大國均在政府部門中設立高層級部門統一負責國內放射性廢物的管理工作,承擔國家在放射性廢物長期處置方面的責任,制定和組織實施放射性廢物管理相關政策和規劃。如美國就通過立法明確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責任。
另外,各國均設立專門的放射性廢物管理執行機構,類型包括政府組成部門、公共機構、國有獨資公司和各核電集團公司聯合成立的私營公司。如法國成立國家放射性廢物管理機構,通過法律和政府授權,負責法國各類型放射性廢物的管理工作,包括工程研發、設施選址、建造和運營等。其人員超過600人。同時,國家通過設立放射性廢物處置基金、建立專門賬戶、提供準備金等方式,確保執行機構日常運作和開展放射性廢物管理相關工作所需資金。
可見,設立執行機構負責國家放射性廢物處置,是國際上核電大國的通行做法。反觀我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研發工作已開展30多年,至今尚未明確執行機構。國家政府部門放射性廢物管理層級低、人員少。現有的低放廢物處置執行機構為核電集團下屬企業,層級低、人員力量分散,選址工作推進困難。
2建議:我國應進一步完善機構體系建設、法規建設
針對我國放射性廢物管理現狀和組織機構體系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外放射性廢物管理組織機構體系的良好經驗,潘自強建議,進一步完善我國放射性廢物管理組織機構體系:
一是提升國家政府放射性廢物管理部門層級,增加人員。在行業主管部門內新設立司級部門,負責全國放射性廢物處置前與處置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組織編制國家放射性廢物管理規劃和放射性廢物處置場所選址規劃,組織實施放射性廢物處置的研發、選址、建設、運營和關閉等各階段工作。
增設放射性廢物管理專家委員會,作為核工業行業主管部門在放射性廢物管理方面的常設技術咨詢機構,負責放射性廢物管理國家規劃和相關重大項目的技術咨詢與評審。
增強放射性廢物安全監管人員與技術力量,強化對放射性廢物管理國家執行機構和設施的監管,參與放射性廢物管理國家規劃和放射性廢物處置場所選址規劃的編制,并負責督查省級地方政府在放射性廢物處置方面的履職情況。
二是設立國家放射性廢物管理機構,負責編制國家放射性廢物管理規劃和放射性廢物處置場所選址規劃,具體承擔放射性廢物管理工作,特別是低、中、高水平放射性廢物處置的實施工作。
三是落實省級地方政府放射性廢物處置責任。已有或擬建核電廠的省級政府,應積極履行《核安全法》和《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規定的職責,研究提出在其行政區域內建設低放廢物處置場或送交其他處置場處置的建議,并參與國家低放廢物處置場所選址規劃的編制。省級政府應根據國家低放廢物處置場所選址規劃,提供處置場建設用地,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放射性固體廢物的處置;或與其他省級政府簽訂廢物送交處置的協議,并向其提供生態補償費。
另外,他還呼吁,加快制定《放射性廢物管理法》。放射性廢物從產生、處理、貯存,到處置及處置后的長期監護,涉及環節多、周期長、管理層級繁雜、系統性強。雖然我國已制定《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也已進入立法程序,但分散的立法無法系統解決原則確立、責任劃分等基本問題。另外,我國是《乏燃料管理安全與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合公約》履約國,建立放射性廢物管理國家法律體系是公約要求,對放射性廢物管理專門立法可充分體現負責任大國形象。
推薦閱讀
科學史上許多革命性的突破與發明常常充滿著神奇的偶然性,核磁共振(MRI)的發明就是有趣的一個例子。近十年來核醫學領域因PET MRI不斷裝機應用于臨床,為學科保持領先創造了奇跡。我們核醫學界對PET的發明發展應用熟稔在心,但對于MRI的發展歷史、特別是早期發展歷史,了解甚少。
2021-06-14
5月30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舉行學部第七屆學術年會全體院士學術報告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光學專家李儒新發表了題為《高功率激光與高能粒子加速器融合前景廣闊》的演講,闡述了高功率激光和高能粒子加速器兩個不同的學科領域近年來相互促進交叉研究發展的有關情況。
2021-06-02
29日,日本《朝日新聞》發布了對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佩里的專訪內容。該專訪圍繞美國國防和核武器話題展開,佩里在受訪時表示,就目前的國際局勢來看,發生核戰爭或者核事故的可能性比冷戰時期還要高。
2021-06-01
NEA總干事麥格伍德評論道:“如果核工業錯過這場數字創新,那核能的未來將遭遇重大損失。”
2021-05-14
烏克蘭國家核監管檢查局委員會成員、核能問題專家奧莉加·科沙爾娜婭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上百萬噸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決定堪稱“野蠻”行為,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將威脅人類健康。
2021-04-27
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