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核技術為轉型提供“核動力”
核技術應用具有技術含量高、替代難度大、應用范圍廣等特點,不僅可以加快推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還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國民用核技術產業年產值超過3000億元,但其占GDP比重僅為0.4%,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潛力巨大
日前,首屆中國國際核技術應用產業大會在廣東省東莞市召開。據悉,我國民用核技術(輻射科學和技術)自上世紀90年代步入產業化階段以來,年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目前年產值已突破3000億元,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水平、較為完整的體系。
民用核技術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被稱為“核工業的輕工業”。民用核技術應用包括以帶電粒子加速器、放射性同位素為輻射源的輻射技術應用,以放射性同位素為載體的輻射、示蹤技術應用等,目前廣泛在工業、農業、醫療、環保、國家安全等國民經濟領域實踐。
“比如,造紙廠產生的廢水用已有的生物化學方法結合民用核技術方法來處理,可以達到更加高效、環保的治污目標。”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物理學家王乃彥說,預計未來十幾年中國民用核技術產業將突破萬億元規模。
近年來,我國已出臺了多項政策,將民用核技術產業列入高新技術產業給予扶持。2016年,《“十三五”核工業發展規劃》更是將“促進核技術應用,壯大核產業規模”作為重點任務推進。此外,科技部在歷次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和科技支撐計劃中均給予了研發支持。
“核技術應用具有技術含量高、替代難度大、應用范圍廣等特點,不僅可以加快推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還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高度重視。”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原副主任王毅韌說。
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民用核技術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中核集團總工程師雷增光介紹,在民用核技術應用領域年產值占GDP比重方面,美國為4%至5%,日本和歐洲約為2%至3%,我國僅為0.4%。
民用核技術不僅在工業領域應用越來越廣泛,還與百姓生活日趨密切。以核醫學為例,目前我國形成了完整的臨床應用體系。截至2015年底,全國擁有PET和PET/CT設備258臺,核醫學顯像診斷210萬人次/年,診斷費用近50億元;我國腫瘤治療機構從1986年的264家增長到2015年的1413家,放療市場由2008年的8.4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38.8億元,年復合增速達24.42%,且呈現加速跡象。
近年來,加速器、反應堆、同輻光源等一批科學裝置建成和投運,有力支撐了我國民用核技術發展,進而促進民用核技術產業走向標準化、集約化與國際化。“隨著核電建設快速發展和‘核電出海’,與其密切相關的民用核技術應用將逐步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更多領域,迎來跨越式發展。”王乃彥說。
同時,一批龍頭企業迅速成長起來,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我國民用核技術發展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在電子輻照加速器制造、γ輻照裝置及鈷源生產、射線成像檢測設備、醫學診療設備等眾多領域均取得了較快進展,專利年申請量達近萬件。
例如,同方威視研制出一系列填補國際空白、核心技術國際領先的技術和產品,擁有國內外專利2000余件,其中國際專利500多件,900多件專利已經產業化;上海聯影在國內外多地設有研發中心,申請專利1600多件,其中國際專利154件;中國同輻公司依靠自身力量實現了鈷—60源國產化,促進了中國輻射科學和技術產業健康發展;中廣核達勝公司在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截至2016年底,我國已有400多家單位直接從事輻射科學和技術研發與生產,相關單位達數千家,民用核技術產業年產值超過3000億元,是2010年的3倍,為全社會提供了近10萬個就業崗位。
推薦閱讀
科學史上許多革命性的突破與發明常常充滿著神奇的偶然性,核磁共振(MRI)的發明就是有趣的一個例子。近十年來核醫學領域因PET MRI不斷裝機應用于臨床,為學科保持領先創造了奇跡。我們核醫學界對PET的發明發展應用熟稔在心,但對于MRI的發展歷史、特別是早期發展歷史,了解甚少。
2021-06-14
5月30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舉行學部第七屆學術年會全體院士學術報告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光學專家李儒新發表了題為《高功率激光與高能粒子加速器融合前景廣闊》的演講,闡述了高功率激光和高能粒子加速器兩個不同的學科領域近年來相互促進交叉研究發展的有關情況。
2021-06-02
29日,日本《朝日新聞》發布了對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佩里的專訪內容。該專訪圍繞美國國防和核武器話題展開,佩里在受訪時表示,就目前的國際局勢來看,發生核戰爭或者核事故的可能性比冷戰時期還要高。
2021-06-01
NEA總干事麥格伍德評論道:“如果核工業錯過這場數字創新,那核能的未來將遭遇重大損失。”
2021-05-14
烏克蘭國家核監管檢查局委員會成員、核能問題專家奧莉加·科沙爾娜婭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上百萬噸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決定堪稱“野蠻”行為,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將威脅人類健康。
2021-04-27
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