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八十歲的黃伯是一名長期煙民,多年前已經容易氣喘,到后來甚至坐著也會喘氣,2010年更確診患上早期肺癌,但因肺功能太差不適合開刀,于是在香港臨床腫瘤科醫生建議下接受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成功控制癌細胞,而持續回診追蹤至今七年,也沒有復發或惡化跡象。
對于屬于第一期的早期癌肺癌患者而言,手術可以作為根治性治療,也是標準的一線治療選擇,但部分病人可能因為健康狀況,例如肺功能不佳、不能接受全身麻醉等原因,以致無法進行切除腫瘤手術,這時患者便可選擇以電療替代,尤其是新一代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技術(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的出現,便可令更多肺癌病人受惠,得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治療次數少療效更高在技術進步的幫助下,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可說是一種高劑量而療程短的治療方式,既可縮短治療次數又能提高療效。
它利用高精準的放療技術,配合影像導航,令執行放射治療時,可使輻射劑量準確地集中照射腫瘤部位,盡量減低對附近健康組織的傷害,因此能夠減少副作用出現,亦因為可以大幅減少對鄰近正常組織的影響,醫生可以增加輻射劑量,以提高控制腫瘤的效果。
與傳統的直線加速器放射治療相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可以將輻射劑量大幅提高至最多為傳統放療的兩倍,患者只需接受四至五次治療,即約兩星期內隔日做一次治療便完成療程,控制早期肺癌率可達90%。
至于傳統放射治療,則需要三十至三十五次治療,患者需要連續六至七個星期、每星期一至五連續進行五次的密集式治療。由于擔心輻射劑量會傷害正常組織,因此使用的輻射劑量也較低,療效亦相對降低。
事實上,正因為放射治療技術有所進步,近年接受放療的肺癌患者也較多,除了一些無法做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之外,以往一些因為肺功能不佳而無法做放療的患者,亦因新技術顯著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傷害,所以只要他們的肺功能達到最低要求,也能接受治療,又不會因為治療而令肺功能進一步下降。
除了早期肺癌的放射治療有新技術應用之外,對于較晚期肺癌的放療亦大有進步,例如弧形調控放射治療(VMAT)。這種新技術也能將輻射集中于腫瘤,令附近的組織較少受到傷害,減低病人出現各種副作用的機會,有助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因定位準確,對健康組織影響減少,故副作用較少療效較佳,局部控制率可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