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余剛院士和中國核學會秘書長助理秦昭曼分別代表主辦單位致歡迎詞,對到會的編委和嘉賓表示感謝,對2017年兩刊取得的進步給予了肯定,并表示將繼續對兩刊給予大力支持。根據會議議程,首先由編輯部匯報了《核技術》和《NST》期刊2017年度的編輯、出版和發行情況,重點介紹期刊稿源數量與類別變化趨勢、期刊微信公眾號前后臺數據、近幾年來期刊主要引證指標演化,以及和同類期刊的引證指標對比等。兩刊的引證指標2017年取得了歷年來最大幅度的提升,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國內“核科學與技術”類期刊處于領先地位,但與其它領域的優秀期刊相比,均存在優質稿源數量偏少、熱點跟蹤和專題策劃不足等問題。
針對編輯部的工作匯報,與會代表對兩刊的發展狀況和目前存在的問題開展了討論并積極建言獻策。沈文慶院士首先講述了學術期刊對建設一流的研究機構和大學、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重要性,鼓勵大家繼續努力提高辦刊水平,并從我國科研評價體系方面分析了不利于國內期刊發展的原因并呼吁編委們在不同場合建議相關規定的調整。針對期刊優質稿源數量和熱點跟蹤偏少等問題,沈院士建議加強兩刊與上海的科創中心、上海光源、張江實驗室建設的聯系,鼓勵大家把相關構想性、評論性和進展性的文章率先在核技術和NST上發表,這些世界級的研究成果會在國際上產生極大的影響。編委張建國教授建議對作者來源進行統計,了解關注期刊的人群分布,對缺乏行業進行分析,拓展期刊關注群體的行業范圍。編委葛志剛研究員和盛六四教授建議重點關注“基礎”和“新技術”類研究論文的審稿;秋穗正編委講到我國在空間堆、海洋核動力工程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相關成果受到國際廣泛關注,應加強約稿并加大宣傳力度。劉克新編委提出改進欄目設置,瞄準“核科學”大目標做成行業認可的期刊,同時應縮短審稿時間簡化審稿過程。其他與會編委趙明華、李燕、楊朝文、王祥科、馬新文、王榮、蔡翔舟、吳國忠、張嵐、李德明等也都紛紛表示履行編委職責、為期刊發展積極約稿和宣傳。
接下來聯合編輯部主任李勇平研究員匯報了《核技術》和《NST》2017年度優秀論文遴選情況、上海光源線站(SSRF-BL-2015)專題論文的年度引用情況以及對NST影響因子(IF)的貢獻情況。參考去年的評選方案,從2014-2016年度《核技術》發表文章中選出優秀論文4篇;從2014-2016年度《NST》發表文章中選出8篇優秀論文。隨后由沈文慶院士、馬余剛院士和秦昭曼主任對《NST》優秀論文一等獎獲獎代表、二等獎獲獎代表和《核技術》優秀論文代表頒發了獎勵證書。《NST》副主編何建華主持了頒獎儀式,并作為NST“SSRF-BL-2015專題”組織代表,接受了馬余剛院士頒發的“NST特別貢獻獎”證書。
會議期間還進行了期刊的微信平臺和“學習通app”中『中科院上海應物所聯合編輯部』域出版平臺的功能、界面介紹和使用演示;通報了作為優秀編委評選依據的2017年編委投稿和審稿的統計數據。《核技術》副主編張建國研究員主持了最后一項“自由討論”議程,圍繞“如何提高期刊質量和影響力”、“《核技術》創刊40周年特刊策劃”、“《NST》吸引歐美作者投稿舉措”等話題,與會編委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紛紛建言獻策,對如何提高期刊的影響因子、如何在同類期刊中獲得優質稿源、如何縮短論文的發表周期等都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有益的建議。
最后兩刊主編馬余剛院士作了大會總結,他表示當前我國正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學術期刊是科研成果展示和科學傳播的重要媒介,近年來我國核技術發展迅速,學術期刊和科學研究應該能夠實現協同發展。這次編委會成果豐富,編委發表了很多有意義的建議;稿件質量是期刊的根本,編委約稿和寫稿對期刊影響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希望編委積極組稿并協助編輯部在學術活動中開展期刊宣傳,擴大期刊的宣傳渠道。我們在2018年設定一個小目標,爭取下一年度《NST》從Q3進Q2區,望全體編委群策群力,幫助期刊實現跨越式發展;第四次編委大會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聯合編輯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