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新證據表明,至少在過去33,000年中,地球一直在穿過爆炸恒星的殘骸。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一組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使用質譜法從五個深海沉積物樣品中提取一種特殊的鐵同位素,稱為鐵60。
這是有啟發性的,因為正如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所寫的那樣,同位素“主要在大質量恒星中產生,并在超新星爆炸中噴出”。換句話說,恒星爆炸后剩下60號鐵。
而且,由于60號鐵具有放射性并在1500萬年后腐爛,因此理論認為,我們的行星在穿過“本地星際云”(該星云由氣體,塵埃,和血漿。
“這些云可能是以前的超新星爆炸的遺跡,一個明星的強大和超亮爆炸,”安東瓦納,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核物理學家,以及論文的主要作者,在上述聲明。
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對可追溯到33,000年前的深海樣本進行采樣來驗證南極樣本中其他鐵60的發現。
研究人員第一次發現鐵60的痕跡還很遙遠。以前的樣本顯示出的同位素痕跡可以追溯到2.6至600萬年前。
通過查看我們星球歷史上一個更近時代的樣本,Wallner和他的團隊試圖尋找答案,以解決我們星球正在穿越的云背后的奧秘:它的成分和來源。
但是他們發現提出的問題多于答案。鐵60的痕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似乎是一致的。換句話說,如果過去發生過超新星事件,我們將看到同位素的峰值或至少發生了變化-樣本越老,至少水平越低,正如《科學快訊》指出的那樣。
沃納在聲明中說:“最近有論文表明,困在塵埃顆粒中的鐵60可能在星際介質中反彈。” “因此60號鐵可能源自更老的超新星爆炸,而我們所測量的是某種回聲。”
美國前防長佩里:目前發生核戰爭或核事故可能性比冷戰時期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