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修訂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
如何知道幾萬年前生物化石較準確的年代?科學界經常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法。一個國際團隊最新報告說,他們基于大量數據修訂了近5.5萬年的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進一步提升了這種測年法的準確性。
放射性碳測年法利用碳14同位素的衰變程度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等樣品的年代。生物活著的時候,體內的碳14水平與當時大氣中的水平一樣,但成為化石后,其中的碳14就會持續衰變。通過測量化石中碳14的水平,就能推斷出有關生物生活的年代。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克里斯·特尼說,大氣中的碳14含量也在隨時間發生變化,為了準確地測定有機體所處的年代,科學界需要可靠的碳14變化的歷史數據。
特尼和國際同行日前在學術期刊《放射性碳》上報告說,他們對樹木年輪、石筍、珊瑚等1.5萬份樣品進行了測定,其中最古老的樣品距今約5.5萬年,在大量數據基礎上,制定了新的分別適用于北半球、南半球及全球海洋樣品的3條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
研究人員說,新的校準曲線有助于考古學等領域更準確地了解我們的歷史。
推薦閱讀
科學史上許多革命性的突破與發明常常充滿著神奇的偶然性,核磁共振(MRI)的發明就是有趣的一個例子。近十年來核醫學領域因PET MRI不斷裝機應用于臨床,為學科保持領先創造了奇跡。我們核醫學界對PET的發明發展應用熟稔在心,但對于MRI的發展歷史、特別是早期發展歷史,了解甚少。
2021-06-14
5月30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舉行學部第七屆學術年會全體院士學術報告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光學專家李儒新發表了題為《高功率激光與高能粒子加速器融合前景廣闊》的演講,闡述了高功率激光和高能粒子加速器兩個不同的學科領域近年來相互促進交叉研究發展的有關情況。
2021-06-02
29日,日本《朝日新聞》發布了對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佩里的專訪內容。該專訪圍繞美國國防和核武器話題展開,佩里在受訪時表示,就目前的國際局勢來看,發生核戰爭或者核事故的可能性比冷戰時期還要高。
2021-06-01
NEA總干事麥格伍德評論道:“如果核工業錯過這場數字創新,那核能的未來將遭遇重大損失。”
2021-05-14
烏克蘭國家核監管檢查局委員會成員、核能問題專家奧莉加·科沙爾娜婭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上百萬噸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決定堪稱“野蠻”行為,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將威脅人類健康。
2021-04-27
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