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一口大鍋”的中國“天眼”,像放在大地上的一柄放大鏡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能探測到地下7000米深的礦產探測設備……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常設的科技成果展廳——中科院科技成果展廳,在位于海淀區西三旗街道的金隅智造工場內建設完成,自今年5月試開放以來,已累計接待了150批次1000余團體觀眾。展館目前接受團體預約參觀。
中科院科技成果展廳位于中科智匯工場內,是中科院的科技成果集中展示、發布中心。以“科技讓生活更美好,我們讓科技更有溫度”為主題,展覽包括實物展品70余項,常設展項約80余項,沙盤模型如天眼模型、譜系化深海裝備等15臺,以及VR、紅外感應高端聲光電互動設備等。
展廳面積1300平方米,展覽分四個部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和科普館。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包括宇宙的起源、地球的演化、物質的微觀結構等部分。展示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的模型、落戶懷柔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模型等。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包括飛向深空、探索深海、走向深藍等部分,涉及中科院研究所接近50家,聚焦國家重大需求、新能源技術、國際一流設備儀器、生命科學等領域,展示了悟空號、實踐十號、墨子號、慧眼號和海洋科考船模型等,介紹了光量子計算機、寒武紀芯片、液冷服務器、曙光超級計算機、新松機器人、大氣模擬裝置等。
“人造太陽”、液態金屬、陶瓷3D打印、wincoud3D低溫繪畫筆、光柵雕刻機、高鐵火車頭、重離子精準“無創手術刀”……“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展覽內容包括服務制造業轉型升級、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服務國家能源結構優化、服務人口與健康、服務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等,展出了30項優秀科研成果轉化案例,涉及制造業、生態環保、能源、醫學健康、農業發展變革,是中科院所合作企業、中科智匯工場入駐優秀企業代表科研成果轉化優秀案例在北京的集中展示平臺。
科普互動體驗館里包含15個項目,趣味性十足,都能讓人眼前一亮,如紅外血管成像儀、“爬上陸地的魚”、怒發沖冠——靜電球、高靈敏傳感器自動駕駛汽車、細胞互動游戲、綠色印刷、龍卷風、喊出壓力、微表情連連看等。
如虛擬體驗“爬上陸地的魚”科普互動展品,依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魚類向四足動物進化研究領域取得的系列成果,以奇異東生魚、周氏鴻魚和潘氏中國螈等重化石物種為主要對象,以泥盆紀魚類向四足動物演化為場景,利用 VR“720度全景+3D真實場景重現”技術模擬,以游戲互動的方式帶領體驗者與人類遠古魚形祖先進行零距離接觸。移動VR 眼鏡聚焦某一條魚身上,即可了解相關的科普知識。
“旋轉的小人”在箱子里有一個小人在轉圈,影子投在幕布上,從外面看幕布,有的人看到的小人順時針旋轉,有的人看到的是逆時針旋轉,這是為什么呢?不妨去現場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