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以核安全觀為遵循,堅持預防為主、縱深防御,夯實基礎、強化支撐,大力推進核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國家核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深刻把握核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核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核安全領域的集中體現。保障核安全,必須深刻把握核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推進核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提升國家安全能力提出了全面系統的部署要求。疫情當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將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水平。核安全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確立的國家安全領域之一,核安全治理能力是國家安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提高依法治核、風險防控和應急響應能力,為確保國家核安全提供強有力保障。
推進核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落實核安全觀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核安全治理能力建設,親自出席第三屆、第四屆全球核安全峰會,提出理性、協調、并進的核安全觀,強調構建核安全能力建設網絡,加強核安全政府監管能力建設,提高核安全應急能力,提升危機應對能力,幫助有需要的國家提升安全監管能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既為我們推進核安全治理能力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也向國際社會闡明了我國確保核安全的決心和信心。要不折不扣落實總書記要求,全方位提升我國核安全監管與核應急能力。
推進核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確保核安全治理體系落地見效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有效的制度執行力,是將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重要保證。當前,我國核安全治理體系日趨健全,構建了黨中央領導、部門聯動、軍民融合的決策指揮體系,接軌國際、符合國情的法規標準體系,分工明確、資源整合、上下協同的核與輻射安全管理體系,中央督導、地方主導、企業作為、公眾參與的公眾溝通體系。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升核安全治理體系配套的管理能力、技術能力和隊伍能力,確保核安全治理體系有效運轉、落到實處。
推進核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動依法治核的必然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明確要求,國家加強核安全能力建設;國務院核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核安全監管能力建設,組織開展核安全監管技術研究開發,保持與核安全監督管理相適應的技術評價能力;核安全監督檢查人員應當具備與監督檢查活動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并對核設施營運單位的安全評價、資源配置、財務保障、應急響應等能力提出了具體要求。推進核安全治理能力建設,既是我國法律的明確要求,也是確保法律有效落實、推進核安全法治化建設的重要保證。
有力提升核安全治理能力
作為核安全監管的綜合協調保障部門,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始終堅持以風險防控為核心,以依法治核為根本,以核安全規劃為抓手,全面推進規劃各項重點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落實,有力提升核安全治理能力。
一是依法治核能力。始終將依法治核作為核安全治理的重要依托,全面提升核安全監管部門與核行業的法治化能力與水平。開展“核安全法實施年”“規范管理年”“推進現代化建設年”活動,推動成立全國核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推進覆蓋中央本級所有監管人員的核與輻射安全管理體系宣貫培訓,面向各地區監督站和地方生態環境部門開展依法行政和法規標準專項培訓,提高核安全監管標準化規范化水平。推行核安全專業人才資質管理制度,加強核設施操縱人員、核安全設備焊接人員和無損檢驗人員等特種工藝人員資質管理,對核安全關鍵崗位實施注冊核安全工程師制度,為核行業打造法治化、專業化人才隊伍。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核設施操縱人員2586人、核安全設備焊接人員9758人、核安全設備無損檢驗人員6223人,注冊核安全工程師4467人。
二是風險防控能力。堅持立足于防,提升核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預警分析和趨勢研判能力。建成全國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重點核設施周圍輻射環境監督性監測和核與輻射應急監測“三張網”,國家級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達1597個,重點核設施周圍輻射環境監督性監測系統達46套。有效運轉國家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推進省級協調機制能力建設,強化跨部門信息溝通、風險評估和聯防聯控,運用信息化手段強化分析研判和經驗反饋。反饋國際核安全典型事件和國內安全生產重大事故教訓,多次開展全國核與輻射安全綜合檢查,舉一反三,排查風險,消除隱患。
三是應急響應能力。堅持底線思維,強化核與輻射事故應急、涉核反恐防范等能力建設,全面提升核與輻射應急處置能力。在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領導下,建立國家、省和核設施營運單位三級核應急組織管理體系,建設覆蓋全國的應急監測調度平臺,組建300人的國家核應急救援隊和25支專業救援分隊,設立8類國家級核應急專業技術支持中心,建立3個核電集團核事故快速支援基地。強化輻射事故應急能力建設,督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全覆蓋開展輻射事故應急實戰演練,做到關鍵時刻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贏。加強重大活動期間涉核反恐應急值守和安保備勤,強化涉核輿情跟蹤監測和科學引導,確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第二屆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大活動期間核與輻射安全,妥善應對洪水、地震、強臺風等風險挑戰。
四是技術支持能力。堅持夯實基礎,強化對核安全戰略決策、審評許可、監督執法的技術支撐。成立由25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00余位行業內權威專家組成的國家核安全專家委員會,為核安全戰略研究與重要決策提供科學支撐。將核安全科研列入國家科技計劃相關項目,推動國家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研發基地建成投運,推進獨立驗證、校核計算、概率安全分析等安全審評關鍵技術能力建設。強化以風險為指引、以問題為導向的核安全技術支持體系建設,推動聯合攻關、力量融合和資源共享。
五是協同治理能力。堅持共建共享,持續加強核安全文化建設、公眾溝通和國際合作,打造全行業、全社會、全球共同維護核安全的命運共同體。發布《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開展核安全文化宣貫推進專項行動,推進核安全文化評估,將核安全文化有效融入企業生產、經營、科研、管理等各環節,轉化為從業人員的自覺行動。依法加強公眾溝通,強化核安全信息公開、媒體定期交流和重大政策信息解讀,組織開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公眾開放日(周)”“核安全文化進校園、進社區”等各類核科普活動,將核安全納入領導干部培訓和青少年教育體系,引導公眾了解、參與和維護核安全。對外發表《中國的核安全》白皮書,全面介紹我國核安全狀況。積極履行核安全國際義務,建立廣泛多元的核安全多雙邊合作機制,在進口核安全設備監管、核應急、公眾溝通等領域加強政策交流、經驗共享和務實合作,展現負責任核大國形象。
持續推進核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指出,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個動態過程,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我們將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始終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核安全觀,科學化系統化常態化推進核安全治理能力建設。
一是強化核安全規劃統籌作用。開展核安全“十三五”規劃終期評估,科學編制核安全“十四五”規劃,聚焦核與輻射安全重點難點問題,研究提出一批重要政策、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為“十四五”核安全治理能力建設提供路線圖、施工圖。綜合分析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形勢下,國際核安全態勢變化及對我影響,研判經濟、社會、核行業發展等對核安全影響,強化風險導向,有針對性地提升核安全治理能力。
二是強化核安全科研支撐作用。以加強核與輻射安全中心能力建設為重點,積極推進國家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研發基地內涵建設,加快預警監測信息化平臺、輻射監測實驗室等重點項目建設,提升核安全技術水平。拓寬核安全科技研發項目資金渠道,加強核安全學術交流和資源共享,加快推進戰略性、基礎性、公益性核安全科技研發。
三是強化核安全鐵軍保障作用。強化核安全人才分級分類培訓,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互聯互通的人才教育培訓機制,拓寬人才培養渠道,不斷提高核安全專業人才技術能力和安全素養。堅持“嚴慎細實”作風,弘揚“核安全事業高于一切,核安全責任重于泰山,嚴慎細實規范監管,團結協作不斷進取”的核安全精神,培養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核安全鐵軍。
(作者系國家核安全局副局長、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司長)
美國前防長佩里:目前發生核戰爭或核事故可能性比冷戰時期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