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據塔斯社消息,俄羅斯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理論模型,可一致描述托卡馬克熱核反應堆運行中危險的垂直等離子體不穩定性機制,為創建更可靠的熱核反應堆控制系統開辟了道路,該消息由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MIPT)科學傳播中心報道。
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研究員弗拉基米爾·普斯托維托夫(Vladimir Pustovitov)解釋稱,之前的模型雖精妙且能相對簡單解決問題,但適用范圍狹窄,初始假設要求等離子體形狀變化時真空室形狀也隨之改變。而此次創建的通用方法,可用于現有和計劃中的托卡馬克,包括國際實驗熱核反應堆ITER。
科學家介紹,過去半個世紀,物理學家開發出多種熱核反應堆制造方法,其中托卡馬克和仿星器被認為最有前景。托卡馬克因ITER反應堆更接近實際應用,該反應堆在法國已建造數十年,俄羅斯、歐盟、美國、中國等國科學家參與其中。
托卡馬克裝置中,等離子體在內部形成并保持,溫度高達數億度。為增加功率和提高效率,物理學家將等離子體線設計成細長形狀,但這導致等離子體在垂直方向上不穩定,存在上下“滑動”并高速撞上腔室壁的風險。
要應對此類情況,需準確了解垂直不穩定性的形成和移動速度。然而,現有數學模型因使用與細長等離子體幾何形狀和托卡馬克真空室導電壁形狀相關的數學簡化方法,無法獲得足夠精確的預測。
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和庫爾恰托夫研究所的理論物理學家開發的新方法更通用,可考慮任意形狀且相互獨立的等離子體和壁面。研究人員計算表明,新方法與實驗數據的一致性更高,未來有助于為托卡馬克裝置創建更精確的控制算法,保護其免受此類事件影響,并改進關鍵元件的設計和幾何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