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磁體測試大廳內,高亮度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測試臺的組裝工作已步入最后階段,為下一代大型強子對撞機的運行筑牢基礎。目前,測試臺的所有部件均已安裝就位,團隊正全力開展部件連接工作。
所有 LHC 的目標和其他元素都是在適當的位置進行的高級發光。 (圖片:弗洛倫斯·湯普森/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這個長達95米的設施,是安裝在ATLAS和CMS實驗兩側新部件的復制品。高亮度LHC產生的積分亮度將比現有LHC高出十倍,這意味著在運行期間碰撞次數將增加十倍。
由于碰撞次數增多,束流密度增大,因此需要能產生更高磁場的磁體,以便在實驗中束流相遇前將其擠壓得更緊密。新的四極磁體(稱為內三重磁體)由鈮錫超導線圈制成,可產生高達11.3特斯拉的磁場,而LHC目前使用的鈮鈦內三重磁體僅能產生8.3特斯拉的磁場。這是此類磁體首次應用于加速器。
內三重弦測試臺(簡稱“IT String”)配備了六塊鈮錫四極磁體,它們被組合在四個低溫恒溫器中。該裝置還包含校正磁體和偶極磁體,偶極磁體負責將束流匯聚在同一管道中,使其在探測器中心對撞。所有這些磁體均由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和國際合作機構生產,且在安裝到測試臺之前都經過了單獨測試。
這些重達10至18噸的磁體,需借助一整套搬運設備,通過精細操作才能精準定位。它們被整合到去年安裝的基礎設施中,該基礎設施配備了低溫冷卻管線,可使磁體在-271°C(1.9 K)的溫度下保持導電狀態運行;此外,還配備了一條高度創新的供電線路。
“測試臺的目的是檢查電路在實際條件下的整體性能,”IT String項目負責人瑪塔·巴伊科(Marta Bajko)解釋道,“這將使我們能夠調整組件的安裝程序,以及在LHC第三次長期停機期間對其進行調試。”
目前,幾個團隊正在協同工作,有時甚至同時開展,以連接和檢查多個電源、真空絕緣系統、低溫冷卻系統和儀器儀表。瑪塔·巴伊科表示:“這讓他們有機會在進入隧道之前,在受控的環境中進行訓練并積累經驗。”
磁體的電氣連接操作復雜,磁體由一個總電流超過10萬安培的冷供電系統供電。連接磁體需要使用特殊的釬焊技術進行大約70次互連,以確保超導電路的連續性。經過一系列檢查后,管道被焊接,并由真空專家驗證電路的密封性。
試驗臺上還在測試其他創新技術,例如遠程對準系統,該系統可以沿95米的長度以十分之一毫米的精度調整磁鐵的位置。
據悉,安裝和驗證工作將持續到秋季。屆時,該生產線將開始使用超流氦冷卻至-271°C(1.9 K),目標是在年底前開始為磁體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