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據塔斯社報道,俄羅斯科學家已開發出月球核電站的概念設計方案,計劃利用增材技術結合月球當地資源,在月球極地皮里隕石坑建造該核電站。莫斯科國立建筑工程大學(NRU MGSU)新聞處透露,該核電站建設成本預計約1.95萬億盧布。
莫斯科國立土木工程大學副教授維亞切斯拉夫·別洛夫指出:“所有建設工作將由基于太陽能電池和放射性電源的機器人系統完成。初步估算顯示,空間站建設工期為54天,使用壽命約10年。之后,核裝置將被拆除以減少對月球生態系統的破壞,防護結構可重復使用。”該校新聞處援引其言論。
近年來,全球數百個科學團隊致力于研發利用月球陽光和當地資源的技術,為未來月球基地和殖民地提供氧氣、水、食物等必要資源。可靠的電力來源(包括太陽能電池板和緊湊型核反應堆)在這些技術的運行中至關重要。
具體而言,美國宇航局專家已開發出一種手提箱大小的千伏核電站概念,可產生約10-40千瓦能量,為小型月球基地供電。該技術首批原型于2018年在內華達州試驗場成功測試。莫斯科國立土木工程大學專家則開發了國內首個月球核反應堆建設項目,首次提出在建設中應用增材技術。
該項目負責人、莫斯科國立建筑工程大學斯維特蘭娜·薩佐諾娃(Svetlana Sazonova)解釋稱:“在制定概念方案時,我們考慮了核電站布局、安全運行保障、現有建筑結構再利用,以及月球自然和氣候條件、防護結構材料和結構等建筑和施工問題。”該校新聞處援引其發言。
根據科學家計劃,擬建核電站中心將設置一組“羅馬什卡”型反應堆,每臺容量10千瓦。該型反應堆是蘇聯首座核電站的實驗模型,建于1964年,利用核材料裂變能量,通過快中子反應和熱電技術發電。
為保護空間站和內部反應堆免受落石、微隕石、溫度波動和輻射影響,科學家開發了特殊保護結構——用月球土壤制成的圓形軸和凱夫拉(一種高耐用合成纖維)制成的屏幕。另有提議使用風化層作為主要封裝材料,可保護凱夫拉纖維免受溫度波動影響,并降低向月球運送材料的成本。
項目發起者介紹,在月球極地皮里隕石坑建造核電站的成本約為1.95萬億盧布,主要支出包括設計、設備研發、使用“能源”級運載火箭的貨物運輸及基礎設施建設。科學家總結稱,該核電站的建造將確保俄羅斯在月球的永久存在,并與其他領先航天大國和私營公司共同在月球和火星競賽中建立技術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