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方案的核心是一份名為“關鍵信息文件”(KIF)的42頁黃色長方形文檔,由瑞典核燃料和廢物管理公司(SKB)制作。該文件詳細記錄了瑞典福斯馬克核電站旁計劃中的最終處置庫的最重要信息,分為摘要、關鍵信息和未來指示三部分。盡管儲存庫將被永久密封,但研究人員考慮到意外或故意入侵、技術故障以及社會變革的可能性,認為保留這份記憶至關重要。
林雪平大學的博士后研究員托馬斯·基廷(Thomas Keating)與長島大學Tema T(技術與社會變革)教授安娜·斯托姆(Anna Storm)共同領導了這項研究項目。他們試圖創建一份既吸引讀者重讀又易于分享的文檔,為此聘請了專業插畫師美化頁面,并在封面上設置了神秘的密碼信息,以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和熱情。
然而,語言和圖像的解釋會隨時間而改變,因此KIF要求后代更新信息,并在必要時將其轉移到新的存儲介質上。文件還提出了將知識保持活力的建議,如將其納入學校課程或圍繞其創作故事等文化表達方式。研究人員將這種方法命名為SHIRE(分享、想象、更新),邀請讀者積極參與內容的分享和更新,以免被遺忘。
KIF是三年工作的成果,已在國內外多個科學研討會和與客戶、公眾及行業組織代表的會議上進行了審查。法國和瑞士等國家也在為其最終存儲庫編寫類似文件。盡管SKB資助了這項研究項目,但他們明確表示不承擔正式責任,但愿意以某種形式做出貢獻。
托馬斯·基廷認為,由于時間跨度太長,SKB不會在最終存儲庫完成后繼續存在,這可能是他們不愿承擔正式責任的原因之一。他指出,核工業界很少有人研究如何保存核廢料的記憶,當相關人員去世或退休時,相關工作往往就會停止。因此,他建議為這種記憶研究開辟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目前,這份關鍵信息文件計劃保存在瑞典國家檔案館,并已決定納入大型檔案項目“人類記憶”。該項目于2012年在奧地利成立,旨在將人類的集體知識保存在將持續數千年的材料上,以供后世傳承。據托馬斯·基廷介紹,KIF將被印在陶瓷板上,并放置在奧地利一座山上的古老鹽礦中,以確保其長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