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的研究員安德魯·哈弗利提出了一項極具爭議的提議,旨在通過在南大洋凱爾蓋朗臺地下引爆一枚熱核裝置來應對地球的氣候變化問題。這枚熱核裝置的威力據稱達到了81千兆噸,是熱核沙皇炸彈威力的1600倍。
哈弗利的計劃基于幾個核心假設。首先,爆炸產生的巨大能量將有可能粉碎海底近四萬億噸的玄武巖。這一過程將觸發一系列自然反應,從而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據他估算,該反應有望吸收過去30年來人類活動產生的所有二氧化碳排放,對緩解全球變暖具有潛在意義。
其次,哈弗利指出,熱核裝置將被安放在地下六至八公里深處。這一深度產生的800個大氣壓的壓力將足以吸收爆炸產生的沖擊波,減少對地面的直接影響。同時,由于地殼的厚度以及熱核炸藥的使用方式,輻射污染將被最大程度地減少,從而確保生態系統幾乎不會受到傷害。
然而,盡管哈弗利的計劃聽起來頗具吸引力,但其實施成本也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據他估計,制造和引爆這枚熱核裝置的總成本約為100億美元。盡管這一數字看似龐大,但與預計到2100年氣候變化將造成的100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以及數億人生活條件惡化相比,這筆開支似乎顯得微不足道。
哈弗利的這一提議在學術界和政策制定者中引發了廣泛討論。盡管其提出了一種潛在的解決方案來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但實施這一計劃所需的技術、倫理和法律問題仍然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討。此外,該計劃的長期環境影響和潛在風險也是不容忽視的。
目前,哈弗利的提議仍處于理論探討階段,尚未得到任何官方或學術機構的正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