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到放射源照射的工業探傷人員陳某及其輻射損傷狀況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探傷領域的諸多亂象也被揭開,呈現在大眾視野之中。在此背景下,如何強化培訓、完善監管、提升防護意識和能力,從根本上杜絕此類事故,推動核技術應用穩健發展,值得深思。
01
事故經過
2024年4月26日上午,進入公司6天的陳某與同事在野外開展銥-192γ射線金屬探傷作業。中午12時左右,因碎沙石混入等原因,探傷機突發卡源故障。陳某向公司匯報后,維修人員無法到達現場,通過電話指導其檢查儀器管子。在檢查過程中,陳某接觸了裝有銥-192放射源的金屬鏈,接觸時間約為三至五分鐘。當晚,陳某便出現了頭暈惡心的癥狀;數日后,其右手開始發燙、紅腫,并伴有明顯疼痛。2024年5月6日,陳某到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就診,至2025年1月5日,先后進行了大小手術共13次,目前仍面臨著截肢的嚴峻風險。
02
什么是工業探傷?
工業探傷(射線探傷)是無損探傷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主要是利用射線能量在不同工件中的衰減變化判別被檢工件是否存在缺陷。正常材料對射線有一定的吸收,如果存在氣孔、夾渣、裂紋等缺陷,射線的吸收就會減少。工業探傷用于為工件拍片檢查,不會對工件造成損壞。根據探傷設備使用的放射源的射線種類,分為γ射線探傷機和X射線探傷機。
γ射線探傷機的組成包括:密封源容器、控制線纜、源辮、輸源管、源辮位置指示系統等,常用的放射源有鈷- 60、銥- 192 和硒- 75,一般直徑在1厘米左右,長度為3~5厘米。在各類工業探傷事故中,導致人員輻射損傷的就是這些小小的放射源。
探傷機在運輸或作業過程中,因跌落、碰撞等原因可能導致儲源容器破損,從而引起工作人員受到超劑量照射。而在野外探傷過程中,因γ射線探傷機的源辮斷裂、卡源甚至放射源脫落等原因可能導致工作人員因維修或無關公眾因撿拾放射源受到意外照射。
03
事故原因剖析
深入剖析此次事件,不難發現用人單位在放射相關工作的管理上存在疏漏。用人單位應當遵循《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和《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管理辦法》等安全監察條例的規范要求,盡到風險告知義務,向工作人員全面闡釋其工作過程中可能遭遇的放射性危害,讓工作人員具備應有的風險意識;對于從事放射相關操作的人員,用人單位要落實基本的從業資質審核流程,助力其獲取探傷操作必備的專業認證證書,還要安排系統的輻射安全與防護考核,給予專業實操技能培訓和應急處置指導。
此外,用人單位要重視放射工作人員的全職業周期管理。從人員招聘的初步篩選,到在職期間的定期培訓、考核與健康監測,再到安全教育,每一個階段都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
04
汲取經驗教訓,守護安全防線
嚴格把關
嚴格規范入職流程, 奠定安全從業基礎
放射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必須對從業人員高標準嚴要求。對準備從事放射工作的新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時,必須告知放射可能造成的職業危害。從事放射性工作(上崗)前,工作人員需進行全面的職業健康體檢、通過生態環境部門的輻射安全與防護考核;同時接受有針對性的輻射防護與操作技能培訓,提高防護意識和能力。
全程監護
精細構建監護網絡, 實時保障人員健康
上崗后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周期不超過2年,必要時增加臨時檢查。進行現場作業時, 必須為員工配備個人劑量計和個人劑量報警儀,并教導其正確佩戴。一旦發生劑量異常立即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保護員工安全,并排查原因。
知識賦能
深化專業技能培訓, 提升綜合職業素養
定期組織專業培訓,加強員工對放射防護法規和政策的認知;結合具體案例進行輻射防護及應急處置培訓。模擬輻射泄漏、裝置故障等場景,訓練員工響應、判斷與處置能力,涵蓋應急疏散、防護裝備穿戴等關鍵環節。
應急保障
完備應急保障機制, 有效應對突發危機
用人單位定期對設備進行安全檢查和維護,及時發現和消除安全隱患。結合企業具體業務制定實操性強的應急預案,明確各方職責與協作流程,規劃報告、處置、救援、監測等細則。定期實戰演練,檢驗部門協同、物資保障和員工響應情況,復盤總結完善預案。
陳某輻射損傷事件如一記沉重的警鐘,震響核技術應用行業,凸顯了加強行業監管和規范員工上崗的重要性。促使我們深刻反思,如何構建全方位、無死角的監管網絡,用嚴謹的態度、嚴格的法律,將核技術應用的方方面面納入安全可控的軌道。唯有如此,才能讓核技術應用行業在安全的軌道上穩健前行,既發揮其在醫療、能源、科研等諸多領域的巨大潛力,又守護好每一位從業者的生命安全,讓科技的力量造福人類,而非成為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陳某的遭遇,是行業的沉痛教訓,也必將成為行業邁向規范、安全的新起點,警醒著我們時刻繃緊安全之弦,筑牢行業發展的堅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