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獲悉,寧夏已建成投運7座輻射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實現了寧夏區控輻射環境自動監測零的突破,全區輻射環境監測網絡進一步完善。
輻射環境監測網是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核與輻射技術以及電磁波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化工、醫療、通信、科研等領域,輻射環境質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進一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要,根據全區生態環境監測“十四五”規劃,202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安排專項資金343萬元,用于全區輻射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一期建設。按照自動監測站選址原則,先后建設完成了一座電離輻射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和6座電磁輻射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
據介紹,7座輻射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現已投運,可實現24小時實時連續不間斷監測所在區域輻射環境質量,輻射監測手段更加現代化、數智化。在數據異常時發出報警信號,為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科學、權威的輻射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為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提供參考依據,為輻射環境監管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6座電磁輻射自動監測站的建成投運,破解了長期以來區域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沒有連續監測數據的現狀,為科學精準掌握區域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分析提供依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主任朱海波告訴記者,此次建成投運的電磁輻射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能夠立體、全面地反映區域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的綜合態勢。每個站點配置的電子屏可實時顯示輻射環境監測數據,視頻播放輻射防護基礎知識,向公眾進行科普宣傳,及時回應公眾對輻射環境的關切,增強公眾對輻射環境安全的信心。
至此,寧夏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已設有34個國控點、54個區控點和30個重點監管輻射設施,覆蓋所有地級市,定期開展空氣、土壤、水體、生物等環境介質的輻射監測,區控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網絡初步形成。
下一步,寧夏還將加大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力度,逐步擴大輻射環境監測范圍,通過不斷完善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加快推進現代化輻射環境監測體系建設,以期科學、客觀、權威地反映區域輻射環境質量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