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放射所)環境醫學中心揭牌儀式于1月6日正式舉行。這標志著未來放射所將重點圍繞輻射環境暴露與人類健康進行更深入更系統化的研究。
放射所所長周家喜,副所長劉強、劉鑒峰出席揭牌儀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親自謀劃、親自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論述,北京協和醫學院提出“群醫學”概念。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提出,醫學的重大轉化,已經從以前注重個體健康到現在更加注重群體健康。環境友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成為人們所共識的“健康大同”。因此,“環境健康”對健康的定義等同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
隨著全球科技飛速發展,核與輻射技術的廣泛應用,放射性污染問題逐漸凸顯。國際上,核污染水排海、俄烏沖突升級、朝核等問題頻發;在國內,核能發展迅速、核輻射技術應用日益廣泛,據統計,全國有放射工作人員近百萬人,接觸天然輻射的勞動者超過一千萬人。因此,開展全面而系統的放射與環境醫學研究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舉措,也是應對全球核與輻射風險的迫切需求。
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是中國衛生系統最早從事放射醫學與核醫學研究的專業機構,現擁有13個專業課題組及9個支撐與服務平臺,在王辰院士的指導下,依托核醫學及放射醫學的學科優勢,放射所專門成立了環境醫學中心。
從2023年開始,放射所就對環境醫學領域展開了專項調研,召開首屆環境醫學論壇,深入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吉林大學及其附屬醫院、深大核高院等多地實地走訪,了解目前國內對輻射與健康的研究進程及短板,有針對性的梳理出環境醫學中心的三個學科方向:天然輻射與健康、人工輻射與健康、技術研發平臺 。重點圍繞氡暴露的健康效應、放射工作人員隊列健康風險評估以及暴露組學等方向開展研究。
同時,中心整合全國優勢資源,引進環境醫學專家、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所長、國務院特殊津貼教授蘇旭,以及協和準長聘助理教授徐洪兵成立研發團隊,匯聚了一批跨學科頂尖人才,涵蓋公共衛生、放射衛生、職業衛生等多個領域。
環境醫學中心雖然剛剛成立,但相關領域研究已經有序展開。“利用放射性核素追蹤大氣中微塑料的運輸和停留時間”、“環境輻射暴露下爪蟾神經損傷的機制及其干預新策略”、“低劑量輻射引起CVD的隊列研究和多組學研究”、“X射線輻射通過有機陰離子轉運體調控藥物排泄”等課題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并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多個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
隨著環境醫學中心的正式運行,未來有望在放射工作環境標準優化、放射工作人員健康風險預警與疾病防控關口前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切實保障公共健康,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書寫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