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近年來不斷加大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監測領域改革力度,健全輻射環境監測工作體制機制,多舉措強化隊伍建設,監測水平顯著提升。監測數據報送率由 2020 年的 96.9%提升到 100%,有效獲取率由 95.1%提升到 99.3%,自動站“日監視”工作連續兩年排名全國前十,全年實時數據獲取率位列全國上游。
同時,在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輻射監測專項大比武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代表隊團體排名第十四,與上一屆相比,排名從第 31 名上升至第14 名,排名上升幅度位居全國第一。
為加強新疆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投入 1617 萬元購置 100 余臺(套)輻射監測專用設備,通過計量認證復審,監測項目擴至 47 項,實現國控點要求的監測項目全部自主監測。同時,增設 164 個區控點位,建成“四個中心”核與輻射監測體系,包括輻射事故應急調度中心、輻射環境自動監測數據中心、高風險放射源在線監控中心、輻射環境監測數據管理中心。此外,工作場所建筑面積由1750平方米增加到近 7100平方米。
“監測能力水平逐年提升,離不開這些年我們不斷強化隊伍建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核與輻射安全中心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自治區對標全國一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強化技能培訓,拓展學習交流,3年來累積培訓項目 40 余個,組織學習 89 人次。
工作實踐中,以監測實驗項目 AB 崗和“小組團式”骨干培養等方式,實現全員持證上崗。同時,通過開展“爭先進 樹形象 有影響 敢擔當”活動,持續加強鐵軍建設,在全區核與輻射環境監測、“平安新疆—2023”大型輻射事故綜合應急演習、新疆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全運行等方面發揮尖兵作用。
近年來新疆輻射監測領域改革力度持續深化,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基礎能力得以強化,有力保障了轄區內核與輻射設施安全受控,輻射環境質量穩中向好。今后,新疆輻射環境監測工作將充分利用全國大比武經驗及成果,立足新疆實際,通過 CNAS認證、建設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等 15 項任務目標,圍繞輸變電項目、放射性物品運輸、鈾礦伴生礦采冶等新疆特色產業,形成新疆經驗。同時,扎實推進西北邊境核與輻射安全前沿實驗室及應急指揮部建設,圍繞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監測預警、應急響應等方面建立固定協作機制,盡快形成西北邊境核與輻射風險預警監測和應急響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