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陜西持續推進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建設,核技術利用單位輻射安全許可證持證率、放射廢物(廢源)收貯率均達到100%,實現放射源“從搖籃到墳墓”全過程監管,全省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十四五”以來,陜西核技術利用、電磁輻射設施設備應用發展迅速。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核技術利用單位3316家,在用密封放射源3620枚、射線裝置8628臺,核技術利用單位數量較“十三五”末增加71%,在用放射源數量增加11%,射線裝置數量增加79%。
為加強陜西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省生態環境廳在全省原有178個輻射環境監測點位的基礎上,增設1個國控電磁污染源研究性監測點位、312個省控輻射環境監測點位及10個省級輻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現已投入運行。我省全面實現各市(區)空氣、水體、土壤輻射環境監測點位100%覆蓋,輻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達到國控、省控雙備份,實現輻射環境全覆蓋全天候監控。
“近年來,我省在輻射事故應急能力建設上取得了積極成效,尤其是市級的輻射事故應急響應和實戰水平穩步提升。”省生態環境廳輻射源安全監管處(核安全監管處)處長汪源介紹,針對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的特殊性和專業性,省生態環境廳不斷引進高素質專業人才,選優選強師資力量開展培訓,2年來共培養各級輻射安全監管業務骨干70余人。今年,省生態環境廳還舉辦區域化輻射事故應急演練“盲演”,同時段在陜南地區的漢中、安康、商洛3市和關中地區的咸陽、銅川、渭南3市開展了無腳本、無外援、場景就是實景的輻射事故應急實戰演練,有效檢驗了我省同時處置2起及以上突發輻射事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