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上午8:30.合肥先進光源用戶需求與線站規劃視頻研討會召開第四場分會,針對地質、環境、材料等領域的需求,對合肥先進光源X射線譜學顯微成像線站的初步規劃進行了研討。會議分為線站技術與應用介紹、地球科學和環境工程中的需求、材料科學中的需求(能源、催化、納米、輕質材料等)以及自由發言討論四個環節,分別邀請加拿大光源王建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南京大學陸現彩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董宇輝研究員主持。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羅震林副研究員、劉剛研究員介紹了衍射極限光源的技術突破將為相干衍射成像技術、納米探針顯微技術、全場成像技術和譜學顯微技術帶來的巨大機遇,并基于此前多次用戶和專家研討會總結的需求與技術發展趨勢,分別介紹了軟X射線和中能X射線譜學顯微成像線站的初步建設規劃和基本參數。
加拿大光源王建教授做了譜學成像技術應用的主題報告,介紹了過去十幾年該技術在加拿大光源上的各種應用實例。隨后,來自多個領域的17位專家做了精彩的報告,展示了利用先進的譜學成像技術推動和解決地球科學、環境工程、材料科學領域中的前沿科學,以及國民經濟和國家需求等方面關鍵問題的潛力。各位專家基于各自領域的研究需求,對合肥先進光源的譜學顯微成像線站的初步設計,提出了關鍵的技術指標要求。
南京大學的陸現彩教授從地學與環境科學的一些關鍵問題出發,如:地質礦產中低含量元素的分布、結合和賦存形式、礦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等問題,指出對這些低含量元素、以及納米礦物等進行研究,需要借助元素分辨和納米空間分辨率的譜學成像技術,覆蓋低能量區的先進光源在我國地質和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和高效利用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臺灣中興大學的黃大一教授和南京大學泮燕紅教授,介紹了同步輻射譜學成像技術在古生物學中的應用,并對基于第四代衍射極限環的成像技術的空間分辨和樣品制備等提出了需求和期望。
中國科大俞書宏院士指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解析,不僅需要研究微納組裝單元,還需要對組裝體的結構、組裝的動態過程進行表征,建議新光源顯微成像線站的建設,需要實現從納米到微米尺度檢測的覆蓋。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的章駿副總設計師,以及西安交通大學的馬偉教授指出,合肥先進光源的譜學顯微技術,可以在各種輕質復合材料研究中取得廣泛而重要的應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禹習謙研究員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王家鈞教授,介紹了譜學成像在新能源電池研究中的應用和具體需求。
自由討論階段,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董宇輝研究員、上海科技大學的江懷東教授等指出,相干衍射成像技術在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上有巨大優勢,并結合自己多年線站工作的經驗,對合肥先進光源譜學成像線站的規劃建設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故宮博物院的雷勇研究館員,展示了同步輻射譜學成像技術在科技考古和文物保護方面的重要實例。北京大學李艷副教授、南京大學李偉教授、中山大學李滿榮教授、西南科技大學孫仕勇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潔潔副教授等專家用戶也做了精彩發言。
眾多專家和用戶對未來合肥先進光源X射線譜學顯微成像線站的總體規劃表示肯定,同時也提出了很多殷切的期望。專家認為,基于合肥先進光源的顯微成像技術的空間分辨和實驗效率都將得到大幅提升,充分體現了第四代同步輻射裝置的特色;將成像技術的空間分辨能力與軟X射線波段優異的譜學分辨能力、化學元素價態分辨能力結合起來,可以在輕質復合材料、地質環境、石油開采、古生物、新能源電池等多個領域的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本次視頻分會,共有來自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生產企業等近百家單位的250余名人員參會。會議氣氛熱烈,共持續4.5小時,直至中午1點。會議室內精彩的報告讓參會代表意猶未盡,大家還通過“聊天室”、“問答區”和微信群等線上渠道開展了熱烈的交流,充分體現了專家用戶對在低能同步輻射裝置開展譜學顯微成像研究的巨大需求,也體現了專家用戶對合肥低能區先進光源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