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利用美國甚大天線陣(VLA),來自該臺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成功揭示快速射電暴的持續射電對應體光變性質。這為理解快速射電暴的起源、弄清快速射電暴暴周物理環境提供了重要線索。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天體物理學雜志》。
快速射電暴是來自宇宙的短暫而強烈的射電爆發,其在千分之幾秒內能夠釋放相當于太陽一整年輻射的巨大能量。自2007年被發現以來,快速射電暴成了天文學領域重大熱點前沿之一。
“盡管目前已有超過800個快速射電暴被發現,但它們的起源和輻射機制仍然是未解之謎。極少數快速射電暴除了有瞬間耀眼的劇烈爆發,還有微弱卻持久的發光源。該發光源被稱作持續射電源,是探究快速射電暴起源的重要切入點。”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楊嬡媛說。
針對擁有持續射電源的重復快速射電暴,特別是由“中國天眼”FAST的“多科學目標同時巡天(CRAFTS)”項目發現的世界首例持續活躍的快速射電暴FRB 20190520B,科研人員利用國際大型觀測設備進行了數十次系統后隨觀測。“我們分析了這兩個快速射電暴的持續射電對應體在不同時間跨度上的光變現象,發現其射電流量存在顯著變化。這暗示快速射電暴的光變行為可能源于更為隨機的物理過程。”楊嬡媛介紹。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教授李菂表示,最新揭示的持續射電源射電光度變化,很可能反映了活躍快速射電暴尚處在善變的青春期,也體現了“中國天眼”發現世界首例持續活躍快速射電暴的科學價值。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