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生態影響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立足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的國家戰略,面向有效控制與科學評估核電生態環境影響的重要需求,針對核電生態環境影響關鍵技術開展研究。項目圍繞核電站對周邊環境影響的評估展開,構建了生物的解剖學劑量模型;提出了核電候選廠址生態轉移參數的測量方法;獲得并通過實驗模擬驗證了不同海域中典型生物的溫升影響及排放溫升限值參數,提出核電廠溫排水溫升控制標準建議;得到了我國核電鏈溫室氣體歸一化排放量。其中多項研究是國內首次系統開展,部分研究為國際首創,已形成一部專著和十余篇SCI、EI等學術論文;溫室氣體排放研究成果被中國工程院、法國國家技術院、法國科學院《中法核能報告(二期)》引用,對推動核領域科學技術進步發揮重要作用。
手部皮膚劑量當量率儀設備
“手部皮膚劑量當量率儀”項目圍繞超鈾核素低能X/γ射線測量的難題,突破了弱信號的測量關鍵技術,使探測器的能量探測下限達到8 keV(千電子伏特)。探測器采用可穿戴式設計,探頭部分尺寸僅20mm×10mm×5mm,實現了小型化和便攜性,解決了在操作手套箱時,手部空間小難以放置探頭的問題。研制的手部皮膚劑量當量率儀已實現小批量生產,并在相關場所應用。
鍶-90快速直接測量裝置
“極低放污染土壤中鍶-90快速直接測量技術”項目針對核設施退役治理過程中的現場測量難題,突破了復雜β、γ射線中鍶-90的甄別等關鍵技術,研制了以多層閃爍光纖陣列探測器為核心的鍶-90直接測量裝置。該裝置實現了自主移動、定位、檢測、數據分析及遠程傳輸,每五分鐘測量時間內對鍶-90的探測限達到0.1 Bq/g(貝可/克)。該成果已用于放射性污染土的快速分類檢測,效果良好。
中國輻射防護學會科學技術獎設立于2019年,由中國輻射防護學會設立,用于獎勵輻射防護領域的科技成果。該獎項每年評選一次,至今原子能院已榮獲9項科技獎勵,后續將進一步策劃高質量輻射防護類科技成果,在該領域展現原子能院科技創新實力。(文/科技信息部 王虹宇、安全所 張燕齊 圖/安全所 肖思敏、放化所 宋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