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曾令世界處于核毀滅的邊緣;1945年8月6日廣島原子彈爆炸,結束了二次世界大戰進程,但給這座城市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章;2011年3月11日福島核電站事故后,人們瘋搶碘鹽的畫面仍記憶猶新;直至現在備受全球關注的朝鮮、伊朗核問題,“核”一直是一個讓人恐怖的字眼。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核可謂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醫院也許是核技術利用離我們最近的地方。
核技術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是指密封源、非密封源和射線裝置的應用,包括核醫學、放射治療和放射診斷。在醫院,大家經??梢钥吹揭粋€標志“當心電離輻射”。確實,不管是核醫學應用的SPECT、PET,還是用于放射治療的X線治療機、Co60治療機、醫用加速器、γ刀、X刀,放射診斷的CT、DR、DSA等,它們產生的α粒子、β粒子、中子等高能粒子流或γ射線、X射線等高能電磁波均能直接或間接地使物質電離,都屬于電離輻射。
其實,輻射無處不在,包括來自宇宙射線和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發出的射線,這些輻射被稱為“天然本底輻射”。通常用“有效劑量”表示人體在不同照射條件和受照部位受到的輻射影響,單位mSv。據統計,一個正常人一年中受到的天然本底輻射量平均約為3mSv。醫療常見放射檢查輻射強度如下:
X線檢查:0.1mSv
CT檢查:2-15mSv
DSA:20-200mSv
核醫學檢查:2-15mSv
以每年人均天然本底輻射量做參考,可以看出醫療放射檢查是把雙刃劍,但是在有正當的醫療輻射安全防護措施下,醫療放射檢查是利遠大于弊的,不過我們依然要提高警惕,避免無意義、重復照射??傊?,要牢記輻射防護三原則:實踐的正當性,防護水平最優化和個人劑量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