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謀劃,繪就輻射環境監測“路線圖”。為進一步完善新疆地區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建設,依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核安全與輻射環境污染防治“十四五”規劃》,2023年5月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印發了“十四五”核與輻射能力建設實施方案以及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確認并細化了輻射環境監測體系各項工作的具體內容。
全面推進,落實建設方案行動“作戰表”。為確保自治區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的順利實施,2023年6月,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印發了輻射環境監測點位選址原則,各地(州、市)生態環境局于9月底前完成選址工作并上報點位信息數據,10-11月組織專家開展了兩輪區控點點位審核,確認了點位布局合理、環境狀況滿足規范標準要求、監測項目符合當地實際需求。
整體架構,筑牢輻射環境安全“防火墻”。經過半年的努力,自治區輻射環境監測區控網點位選址工作圓滿完成。2023年12月,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完成了對選定的輻射環境監測區控網點位進行編號,包括環境質量點158個(電磁輻射自動站18個,地表水監測點14個,集中式飲用水28個,瞬時γ劑量率點70個,電磁輻射監測點28個),污染源點6個。覆蓋全區、要素齊備的輻射環境監測“一張網”初具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