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第九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原子能院長陽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召開。
會議由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馬余剛主持,原子能院副院長(主持行政工作)楊紅義致歡迎辭。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煥喬、詹文龍,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柳衛平以及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蘭州分院,中國空間技術科學院、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軍事醫學科學院、復旦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原子能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5位學術委員會榮譽委員、委員出席會議。原子能院工會主席李立強,各職能部門、核技術綜合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有關負責人,以及實驗室班子成員等60余位領導專家參加會議。
楊紅義在致辭中表示,35年來,實驗室始終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持續發揮國家級實驗室的創新引領作用,為國家基礎研究以及能源、環境、材料、生命科學等學科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原子能院高度重視核物理基礎研究,將通過一系列舉措給予實驗室重點支持。希望在各位專家的關懷指導下,實驗室能夠充分發揮基礎引領作用,持續強化開放合作,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實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會議特邀詹文龍院士作題為《HIAF+CiADS進展-2023》報告,著重介紹了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兩個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進展,以及基于兩大設施的核科學研究與思考。
實驗室副主任郭冰從年度工作亮點、加速器運行情況、科研工作進展、學術交流合作、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系統總結了實驗室2023年度工作,并就上一年度學術委員會建議落實情況、2024年度工作計劃進行匯報。
學術委員會專家充分肯定了實驗室在本年度取得的各項業績,并在隨后召開的內部束流評審會上審議并通過了2024年度束流時間分配方案。與會委員圍繞進一步優化實驗室束流利用方式、突顯基礎研究特色、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對2024年實驗室工作提出寶貴建議。
實驗室副主任焦學勝主持優秀用戶評選,來自北京大學、山東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以及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中心的用戶代表匯報了基于串列實驗室平臺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經投票,山東大學核物理交叉科學研究中心團隊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誘變育種團隊最終入選,馬余剛院士為優秀用戶頒獎。
會后,與會專家們參觀了串列加速器、超導直線加速器及多粒子可變能量回旋加速器等科研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