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技術網訊:防護服企業陸續復工加大產能,但一線醫務人員亟需的醫用防護服缺口依然明顯。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董事長莊小雄告訴財新記者,當前工人返崗難,原材料供應分散且存在錯配,檢測與消殺環節所需時間長,一套防護服從面料投產到成品流通,通常需要至少半個月。
2月2日,通用技術集團中紡院所屬中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被工信部確定為防護服面料重點生產供應單位,中紡院也被任命牽頭整合防護服產業鏈資源,以最快速度形成最大生產能力。
莊小雄解釋,現在能進入到紅區的防護服越來越少,因為用的是庫存防護服,最近生產的增量還未抵達一線:“中國的產能是足夠大的,目前的問題在于產量出不來。”
醫用防護服產量已經從1月28日的0.87萬套上升到2月4日的3.16萬套,但仍難滿足當前的防疫救治需求。湖北省副省長曹廣晶指出,2月7日湖北對防護服的最低需求是5.94萬套,總供應有4.85萬套,還有1.1萬的缺口。
最新數據來自2月8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所透露,國內已有超過60%的醫療衛生用紡織品企業開工復產,醫用防護服日產量超過4萬套。然而,距離這4萬套產能投入一線使用,仍有一定時間。
防護服產業鏈條長、生產周期也長。以防護服生產的最后一步“消殺”為例,莊小雄介紹道,規定采用的是環氧乙烷滅菌方式,需要十幾天;若能改為鈷60滅菌,可以縮短至幾分鐘,近期相關部門已在研究縮短這一流程。
2月8日,工信部披露,疫情期間執行《醫用一次性防護服輻照滅菌應急規范(臨時)》,允許采用輻照(鈷60或電子加速器)方式對醫用防護服進行滅菌。這屬于此次疫情防控的臨時應急措施,疫情結束后自行解除。
中核集團公眾號稱,旗下進行輻照滅菌的生產線,每小時滅菌能力在一百多箱,按每箱30件防護服計、24小時開工的話,每天可完成10萬件左右的一次性防護服的滅菌任務。
莊小雄指出,疫情當前,需求劇增,整個防護服產業鏈處于無序狀態,多個環節存在資源錯配、流程過長等問題。
防護服生產的流程包括:面料生產出來后,需送至當地藥監局下的醫療器械檢測機構檢測是否達標,周期約一周,其中有些指標藥監局未必能檢測,還需要委托中紡標檢測;面料合格后交給防護服工廠,制成的樣衣仍需進行檢測,周期約一周,合格后才批量進入消殺流程。
然而,許多臨時轉向生產國標防護服的企業并不了解這個流程,莊小雄表示,有時檢測機構業務量大,也不接這些企業的單,造成時間更加滯后。因此中紡院目前所做的就是從中協調,通過工信部給檢測機構發函,使雙方能夠順利對接。
莊小雄表示,面料檢測不是必需環節,如果防護服工廠一直使用同一家面料供應商,面料成分、工藝沒變,則可以不用送檢直接生產。但面料供應存在錯配問題。
他舉例,服裝企業柒牌轉產防護服后,現有7家面料供應商,這意味著要對7種面料做測試,時間浪費了:“按理說,7家面料供應商分別對應7家防護服企業才對,所以現在要梳理這個環節,做到點對點供應。”
中紡新材料公司從1月29日開始投產,日產能現已達到3.5萬米以上,能滿足1萬多套醫用防護服的生產需要。據莊小雄介紹,一套防護服需要3米至3.3米的面料。
此外,防護服產業鏈目前仍面臨工人不夠的問題。浙江一家面料企業的日產能是12萬米,現在由于工人不夠只能做到5萬米,產能削減了一大半。“本質是工人無法返崗,現在各地嚴防死守,不讓居民出去,”莊小雄以貼條(即用熱熔膠條粘住針孔,防護服制作的重要步驟)為例指出,防護服生產是技術活:“不是隨便找個其他工人就能干。”
其次,原材料沒有保障,上游供應不穩定。莊小雄表示,防護服面料主要由無紡布、聚乙烯膜、膠組成。由于資源不匹配,不同地方缺的不一樣:“交通管制下,物流輸送是個問題,浙江一家企業有布、有膜、缺膠,開車去臨市運膠,但出去了就回不來。這種情況就需要交通部門開綠色通道。”
生產設備缺乏也成了難題。2月9日,工業部官網發布征集壓條機的公告,稱缺少壓條機(又稱熱風縫口密封機、貼條機、熱封機)是制約醫用防護服增產擴能的瓶頸,因此倡議全國使用壓條機生產沖鋒衣、雨衣、特種作業服、帳篷等產品的企業,提供本企業可轉讓、出租、借用及捐贈壓條機的信息。
當前,為緩解供給緊缺壓力,具備生產條件的各類服裝企業正在轉向防護服生產,包括紅豆、三槍、如意等,各省為此開辟綠色通道。國家藥監局2月5日公告,多個省已啟動醫療器械應急審批程序,對疫情防控所急需的醫療器械開展應急審批。截至當天16點,有關省級藥監局已批準醫療器械注冊申請72個,其中包括醫用一次性防護服9個。
男裝企業紅豆股份( 600400.SH )2月3日晚公告稱,經營范圍增加了第一類、第二類醫療器械生產,公司將在取得《江蘇省緊急醫用物資防護服、口罩應急生產使用備案批件》后,生產醫用一次性防護服。生產產品將服從政府統一調撥,不對外進行銷售。
紅豆股份預計,量產后的醫用防護服產能約為6萬件/月,涉及的銷售收入約為1200萬元/月。以此計算單件防護服約為200元。紅豆股份表示,該業務主要為履行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支持政府疫情防控工作,并不以取得盈利為主要目的。
水星家紡( 603365.SH )則在1月31日將10條被服生產線緊急改為防護服生產線,2月2日打樣成功并通過專業機構檢測,3日正式投產,目前日產能為1000套,未來最高日產能可達到2000套以上。水星家紡證券事務代表表示,公司生產的是非醫用防護服,醫用防護服的生產資質與流程更為復雜,生產所需原材料由政府調撥,成品也由政府統一調配。
湖北省副省長曹廣晶在2月8日的發布會上表示,截至2月7日,全省主要的防護品生產企業復工率達到了100%,一些企業甚至超負荷生產,現在還在全面擴產能,因為需求十分迫切。
(中國核技術網 責任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