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在2023核技術應用國際產業大會上,中國核能協會發布了首份《中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凤@示,預計2025年,我國核技術應用產值可達萬億市場規模。
《中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報告(2023)》主編、國家原子能機構原副主任王毅韌介紹,全面掃描全球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大勢,聚焦分析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的政策環境、市場規模及前景、發展動力、骨干企業、競爭格局、制約因素及發展瓶頸,并提出對策建議。報告包括總體發展、技術與產業、典型案例三個篇章。
核技術應用(通常指民用非動力核技術應用,或同位素及輻射技術應用)屬于現代高新技術產業。它發端于上世紀中葉,世界上已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發達國家核技術應用產業商業模式成熟、市場集中度高且已形成龐大的規模;緊密關聯產業產值已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以上。我國核技術應用始于改革開放以后,多種所有制單位積極參與,技術轉化應用空前活躍,逐步形成專業化、市場化、規?;l展態勢。
核技術應用通常指民用非動力核技術應用,是利用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來探測或改變物質特性的技術,又稱為“同位素與輻射技術”。
核技術廣泛應用于工業、醫療、農業、環保、資源勘探、材料和公共安全等領域,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例如,航空、鐵路等客、貨運安全檢查就應用了X射線、γ射線和中子探測技術;輻照技術對醫用器械和食品藥品等也具有可靠的消毒滅菌能力。
在醫療領域,核磁共振成像等技術能利用放射性核素進行疾病研究和診斷;核藥可以定向破壞病變組織或改變組織代謝,對人體進行治療,如進行腫瘤放射治療。
在農業領域,核技術可應用于植物輻射誘變育種、農產品和食品輻射加工、昆蟲輻射不育等領域;在工業上,核技術涉及輻照加工、材料改性、工業無損檢測等應用領域。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曾指出,就應用的廣度而言,只有現代電子學和信息技術才能與同位素及輻射技術相提并論。
“世界上已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報告》總結稱,發達國家核技術應用產業商業模式成熟、市場集中度高且已形成龐大的規模。
其中,美國核技術應用產值達6000億美元,約占該國GDP的3%;日本、韓國、瑞典和歐盟主要大國的該項指標為2%-3%。
近年,中國核技術應用產業也在高速增長。
《報告》顯示,保守估計,中國核技術應用產值從2015年的3000億元(約占GDP的4‰),到2022年底增長至接近7000億元(約占GDP的5.7‰),年均增長15%以上。
其中,工業應用產值占比超過50%,醫用核技術產值占比約20%。截至2022年底,中國從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法人單位已超過達9萬家;在用各類射線裝置約23萬臺、放射源15.7萬枚;在役民用研究堆(臨界裝置)有18座。
《報告》同時指出,中國核技術應用產業仍存在明顯短板。比如,產業發展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高端核探測器基本依賴進口,核分析技術產業服務方式需要創新;醫用同位素對外依存度大,放射性藥物創新研發投入亟待加強,產業市場化、產業化發展和培育相對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