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憲庚院士介紹,目前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產值僅占國內GDP的0.4%左右,而核技術應用產業產值在歐美日發達國家則占到所在國GDP的3-4%。按照2022年度GDP數據計算,核技術應用產業產值規模約為5000億元左右。“若將來核技術應用產業產值達到我國GDP的3-4%,則產值應在4-5萬億以上,其中核醫療產業產值應在1.5萬億以上。”
趙憲庚表示,核醫療發展前景極為廣闊。核醫療是國家醫藥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衛生工作“預防、診斷、控制、治療、康復”的全部領域。核醫學診斷分辨率高,快速、準確,是當前各類診斷技術中唯一能實現活體代謝過程顯像的技術。核醫學治療方式則能夠實現病灶的定點清除,相比化療和體外放療副作用更小。
“核醫療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不容忽視。”趙憲庚介紹,核醫療健康領域存在嚴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事實。醫用加速器過度依賴進口,高能醫用加速器的同位素供應尚處于空白狀態。99%的中低能加速器為進口,市場保有量少。此外,我國放藥種類偏少,主要依賴進口。放藥的研發跟隨歐美,原研新藥稀缺。我國放藥面臨著技術創新體系薄弱、審評監管體系不完善、專業人才團隊匱乏等諸多瓶頸。
此外,趙憲庚表示,核醫療健康產業需求供給兩端未能有效銜接,“政產學研用+”多維無法暢通,全產業鏈亟待高水平自立自強。大型核醫用設備市場拓展維艱,實現國產替代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