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出國體檢的熱門項目,提起PET/CT,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人們希望借助這種“超級武器”,更早、更精準地發現疾病。記者日前探訪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PET/CT醫學中心了解到,一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高端PET/CT已經正式運轉將近兩年,開展了腫瘤、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功能評估等分子影像學檢查2000余例,同期升級的核素病房已開展甲狀腺癌術后碘131治療300余例,極大地提高了對疑難疾病的診治水平。其中,合成并利用11C-PIB顯像劑診斷阿爾茲海默病,在東北地區尚數獨一份。國內多位知名核醫學專家表示,目前全國范圍內擁有如此高標準、高硬件水平、設備先進、環境好的核素病房的醫院并不多,大醫二院正向全國一流核醫學中心邁進。
分子影像檢查技術 貫穿腫瘤診治全過程
如今很多腫瘤都能在超聲、CT中被早期發現,但是良還是惡?是原發還是轉移?如何分期分級?卻無法通過一張片子確定。日前,57歲的王先生體檢中發現肺部腫瘤來到大醫二院就診,原本只想做PET/CT,沒想到還發現了極細微的肝轉移。
大醫二院PET/CT醫學中心、核素病房主任于璟告訴記者,臨床這樣的患者并不在少數。相比其它檢查手段,PET/CT能在器官已發生局部病變,但組織結構和形態沒有變化前,更早、更精準地發現。“由于大部分腫瘤細胞會比正常細胞吸收更多的氟代脫氧葡萄糖,因此,為患者注射如18F-FDG等顯像劑后,醫生就可以很精確地發現代謝特別活躍的區域,從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目前,PET/CT被認為是最精確的查癌手段。常用于腫瘤的早期診斷與鑒別診斷、分期與再分期、治療前后療效評估、腫瘤轉移灶的全身監測、尋找腫瘤原發灶、引導穿刺活檢及指導放療靶區勾畫等。對于治療后的患者,PET/CT可用于手術、放療或化療后的復查,看有無殘余腫瘤組織,鑒別腫瘤復發與壞死等,其作用貫穿了腫瘤診治的全過程。
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疾病可以一錘定音
作為退行性疾病,阿爾茲海默、帕金森沒有確診辦法,往往依靠臨床醫生的經驗。于璟介紹,患者腦內往往有神經遞質改變,可以利用11C-PIB顯像劑與人腦β-淀粉樣蛋白特異性結合診斷。中心成立至今已為百余名走路不利索、經常手麻、反應遲緩、愛忘事等癥狀的患者進行了PET/CT檢查,確診或是排除了阿爾茲海默病,這對其今后神經內科的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另外,對于帕金森病的患者,利用11C-CFT及11C-RAC分子探針,可準確的完成早期診斷。
此外,冠心病患者發現血管狹窄就需要放支架,可事實上要不要放支架,要看患者有沒有心肌缺血。“人體有很強的代償能力,臨床上不少中老年患者一支血管狹窄,但同時建立了側支循環,有的患者冠脈狹窄甚至已經超過90%,但他的心肌并不缺血,這種情況可以不放支架或搭橋。”于璟告訴記者,PET/CT可以評價心肌血流灌注、心肌葡萄糖代謝、脂肪酸代謝、心臟受體功能和心肌活力等情況,評估心肌活力,對需不需要放支架、搭橋有重要意義。
除此之外,還開展了18F-PSMA診斷前列腺癌及轉移灶,18F-多巴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Na18F診斷骨轉移瘤等新技術。
甲狀腺癌輔助治療不可少
近年來,放射性核素治療成為分化型甲狀腺癌中的乳頭狀癌、濾泡狀癌規范治療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于璟介紹,一是要清除術后殘留癌細胞防止復發;二是要將手術無法清除的轉移病灶進行清除;三是對患者進行規范的隨診,為下一步治療做準備。“但由于患者服用碘131藥水后就會變成一臺‘移動放射源’,因此需要住在醫院特殊的病房內,隔離觀察4~5天再出院。”
然而,一道道沉重的鉛門將患者與外界隔離,患者難免產生害怕、焦慮等情緒。為讓患者得到更好的醫護服務,大醫二院六間核素病房全部為單人間。病房的硬件標準參照星級賓館,配備單獨衛生間、24小時熱水、有線電視、無線WIFI等設施,每個房間都配備了視頻查房、家屬探視、緊急呼叫系統和輻射防護設施。同時,為了保障治療效果,病房專門為患者提供低碘配餐。而病房很多細節都是醫護人員自發完善的,如圖書角、留言板等,“我們希望把環境營造得溫馨、舒適,幫助患者克服恐懼,順利度過治療期。”于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