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學主要是指通過示蹤劑與體內特定器官或組成成份結合,特異顯示體內的生物活動。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Becquerel發現鈾的自發放射現象,經過多年發展,核醫學專業最終得以誕生。
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醫師分會會長田嘉禾指出,近年,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延伸和拓展,精準醫學概念已經開始步入臨床,疾病的診治已不僅停留在組織形態和病理學基礎上,而開始更多深入到分子水平上。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PET-CT)可以全面反映病變基因、分子、代謝及功能狀態,因而成為實現分子醫療的最大籌碼,以及精準醫學時代不可或缺的工具。
醫學模式改變促進核醫學發展
醫師報:核醫學近年在我國的發展狀況如何?
田嘉禾:亟需開辟正常渠道對大眾進行科學的核醫學教育。
過去許多年里,雖然幾代中國核醫學人不斷努力,但由于人員、設備等多方面原因,國內核醫學發展緩慢,直到2001年PET-CT出現,核醫學才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據調查資料,2013年我國核醫學醫師達3300多人,PET/CT設備200多臺。
醫學從傳統醫學逐步發展到分子醫學即精準醫學,因而人們對影像的要求已不僅停留在形態顯示的水平,更多是對病變部位分子機制和治療靶點的探尋。而PET-CT的出現正好滿足了這一時代的需求。PET與CT 整合在同一臺儀器上,組成一個完整的顯像系統,在對患者進行全身快速掃描時,可同時獲得CT解剖圖像和PET功能代謝圖像,兩種圖像優勢互補,使醫生在了解生物代謝信息的同時獲得精準的解剖定位,從而對疾病做出全面、準確的判斷。
目前,大眾對核醫學了解還不夠,特別是受近來網絡上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的影響,許多人談"核"色變,導致本該接受檢查的患者,因擔心輻射問題而耽誤了治療,因此開辟正常渠道使百姓明白真正科學的核醫學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輻射是自然界正常存在的現象,國家規定正常人輻射允許劑量1 mSv,合適的輻射劑量反而是人類生活所必須。目前已有多項研究表明低劑量輻射不僅無害,反而可能有益。一次PET-CT檢查對人體的照射劑量遠低于一次X造影的劑量,氟代脫氧葡萄糖 (18F-FDG)輻射劑量很小,在人體可以接受的安全范圍之內,且衰變及排泄極快。因此對核醫學檢查,需權衡利弊,如果出于對輻射的恐懼而因小失大,就得不償失了。
核醫學是"服務中的服務"
醫師報:核醫學醫師的培養方向是什么?
田嘉禾:將住院醫師、基層醫師、專科醫師培訓以及定期考核結合。
田嘉禾指出,醫師協會強調以人為本,首先體現在醫生素質的培養。核醫學是"服務中的服務",即核醫學服務于服務患者的各臨床專業,更要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然而目前核醫學在人才儲備及培訓方面都還不盡人意,許多基層沒有設備,部分醫院雖有PET-CT,卻不能正確使用。越是核醫學發展欠缺的單位,其培養經費就越欠缺,因而針對這樣的情況,采取脫產培養以及培訓班的形式,均不大可能滿足人員培訓的需要。
為此,田嘉禾建議將住院醫師、基層醫師、專科醫師培訓以及定期考核結合起來,并計劃在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醫師分會網站上增設系統培訓功能,只要是醫師協會會員均可免費登錄該網站進行學習。根據基層醫師的需要,設立半年、一年、兩年的培訓,并將輔導、見習、考核結合起來完善培訓方案。學習期間,可組織專家在網上針對學員問題進行現場解答。另外,分會也正在組建培訓基地,學員可就近到培訓基地學習。針對醫師培養,田嘉禾強調,要了解臨床醫師和患者的需要,設置合適的課程。同時他還希望把技師培訓也加進來,真正為基層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患者在離自己最近的地方就能進行符合專業標準的PET-CT檢查。
另外核醫學醫師分會還應處理好與兄弟專業如超聲、放射學等的關系,調整好和政府、各省地方學會以及企業的關系。只有這樣,核醫學才能團結各方面力量,以便于利用各方面資源推動核醫學發展。
人才缺乏為核醫學發展最大瓶頸
醫師報:PET-CT檢查在我國的發展狀況如何?
田嘉禾:目前,我國每年PET-CT檢查數量遠遠不能滿足百姓看病的實際需求,未來10~20年有可能是PET-CT高速發展時期。
美國3億人口,擁有PET-CT 2000多臺,每年PET-CT檢查次數為180萬余次。我國目前每年僅50萬次,然而我國單機檢查量早已成為"世界之最":上海華山醫院單日檢查量達60多例,而美國每日單機檢查量僅十余例,因此檢查比較細致,能夠解決更多臨床問題。
田嘉禾表示,國內PET-CT技術發展非常不均衡,有的PET-CT每年僅做幾百余例,有的卻能做上萬個病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與人才缺乏有很大關系,缺乏具備足夠素質的醫師已成為核醫學發展的最大瓶頸,與日益增長的需求形成主要矛盾。根據國際發展趨勢,結合我國具體國情,我國尚需1500~1600臺PET-CT,未來10~20年將是PET-CT高速發展的時期,為此核醫學醫師隊伍的規模和素質亟需擴大和提高。
PET-CT提供的分子信息是其他現有技術無法代替的,在早期發現腫瘤病灶、明確腫瘤影響范圍、確定合適治療方案,以及對腫瘤患者的治療評價、預后評估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目前,化療和靶向治療的價格高,但單一治療有效率,即使在美國,也不到30%。利用PET-CT可以有效判斷適合做化療的患者,并且幫助臨床醫生為患者制定適宜的臨床治療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節省醫療資源。
目前對PET-CT用于腫瘤篩查(常被誤稱為健康體檢)方面的議論較多,PET-CT"查體"發現惡性腫瘤的陽性率僅為1.4%~1.5%,而田嘉禾指出,醫學不能簡單用"陽性率"來衡量,陰性結果可以排除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并非沒有價值。當然,目前PET-CT應用的重點應該放在輔助腫瘤診斷和治療方面,這是業內的共識。
努力縮短與世界差距
醫師報:我國核醫學和世界領域有何差距?
田嘉禾:我國在政策、醫療信息體系以及醫師知識結構和儲備方面與國外相比均有較大差距。
田嘉禾介紹,我國與國外政策相差很大,美國腫瘤患者的PET-CT檢查已納入醫保。國外行業協會在有關政策的制定方面也有很大話語權,而前我國行業協會并沒有真正參與到政策的決策中。
此外,我國核醫學醫師知識結構比起國外還相差很大。國外基層醫師教育已經開展多年,而我國目前才開始著手,與國外相比,我國醫院里患者較多,因此醫生每天忙于臨床,留給自己學習的時間較少。
目前我國的醫療信息體系還不完備,統計數據往往不夠全面、公開。為此國家衛生計生委成立了醫療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相信會在今后有較大改進。
"在考慮醫療資源配置時一定要考慮國情。"田嘉禾說,雖然中國很難向美國看齊,達到每天單機10例左右的工作限度,但并不意味著我國的醫療服務水準就要下降。他強調,在保證完成日常工作負荷前提下,醫生要盡量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他還指出,未來10~20年內中國核醫學可能迎來高速發展期,但不能因此放松對設備引進的科學管理,因為合適的管理和規范的運作是保證學科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合理限制是為了更正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