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內、外、婦、兒這些大家熟知的學科,核醫學是個“小學科”,是利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一門新興學科。核醫學作為醫學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
核醫學檢查包括體外分析、核素功能顯像(SPECT、SPECT/CT、PET/CT、PET/MR)和功能測定等。核醫學檢查廣泛地應用于全身各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如骨病檢查(骨顯像)、甲狀腺疾病檢查(甲狀腺顯像)、腎顯像、異位胃粘膜顯像、肝膽顯像、心肌灌注顯像、術前前哨淋巴結顯像、惡性腫瘤原發灶及轉移灶的檢查等。核醫學成像為代謝成像,與超聲、CT及磁共振(MRI)結構成像原理有本質不同,可以更早發現疾病,如核醫學檢查應用最多的全身骨顯像,比X射線檢查要早3-6個月發現腫瘤骨轉移病灶,PET-CT比結構影像提前6-12月發現腫瘤。
核醫學檢查輻射來自哪里?
不同于放射科、CT和放療科,核醫學檢查是患者服用或者被注射放射性藥物后,患者即是“移動的輻射源”,像太陽一樣向周圍輻射。而放射科、CT室和放療科的患者接收的是外照射,一旦離開輻射場所即和普通人一樣。
核醫學檢查輻射安全嗎?
核醫學受檢者是安全的,核醫學受檢者是安全的,核醫學受檢者是安全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做一次全身骨掃描所接受的輻射劑量僅為腹部CT檢查的一半左右,做一次PET-CT檢查的輻射劑量和做一次胸部增強CT的劑量相當。
孕婦、兒童一般情況不進行核醫學檢查,但不是絕對禁忌,病情需要,也可以做。
哺乳期婦女必要時也可以接受核醫學檢查,使用10 mCi18F-FDG行PET檢查只需停止哺乳2小時,使用20 mCi 99mTc-MDP行SPECT檢查無需停止哺乳。
核醫學檢查陪檢人員所接受的核輻射比受檢者更少,所以陪檢人員接受的輻射劑量也是安全的。
核醫學檢查患者檢查完回家或者回病房需要隔離嗎?
無需隔離,但是考慮到受檢者體內殘留的放射性核素,建議受檢者盡可能增大與他人接觸的距離、減少接觸時間,特別是嬰幼兒和孕婦,不要摟抱。成人沒有禁忌。
專業解析:進入受檢者體內的常用放射性核素半衰期短,以SPECT顯像常用的核素99mTc為例,其半衰期為6.02小時,同時加上藥物在體內的代謝和排泄,一般在患者體內的有效半衰期僅為2-3個小時。也就是說,受檢者體內的放射性核素在24小時內即可衰變到正常水平。而PET/CT顯像常用的核素18F物理半衰期僅為109.8分鐘,在受檢者體內的有效半衰期則更短,做PET/CT的患者7-8小時后體內的放射性即可衰變到正常水平。
醫務工作者如何應對核醫學受檢者?
舉例來說,超聲科醫生給剛注射的PET/CT或骨掃描患者進行B超檢查約0.5小時,所接受的輻射劑量約35μSv,相當于坐18個小時飛機所接受的輻射劑量,對人體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實際上在核醫學科接受檢查或治療的患者,離開核醫學科時已經經過一定的半衰期,輻射會比前面的例子低得多,一般不會對周圍接觸人群造成影響,那么去做CT核磁對擺位技師的輻射劑量更不用說了,微乎其微!
核醫學檢查后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人類本身就是在具有放射性的自然界中產生,人體中照樣也存在這微量的放射性物質,如鉀,銫和鐳等,通過儀器檢測成年人每分鐘體內發射出24000個咖瑪射線——非常微量的輻射量。每天生活在宇宙射線、土壤和建材中的各種射線以及電腦、手機等電磁輻射的環境之中。吃的水果、蔬菜,喝的水中都有放射性核素,如吃一根香蕉受到約0.1μSv的輻射,在飛行到30000英尺高空時,輻射的強度約2μSv/h,也就是飛行10小時,接受的輻射約20μSv。香煙內具有放射性的釙和鉛,每位煙民的肺部平均每年會受到約160mSv的輻射。所以在核醫學檢查時服用的安全劑量放射性藥物不會影響身體健康,誘發癌癥。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核醫學檢查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疾病的早期診斷、分期、預后判斷及療效觀察等,核醫學檢查安全可靠,無論是患者還是我們醫護人員都應該科學、理性地看待所謂的“核輻射”問題,清除對核醫學檢查不必要的恐懼心理,進而提高疾病的診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