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育種 五谷豐登
1934年,印尼科學家托倫納利用X射線照射煙草,育成煙草新品種,開創了農作物輻射育種新紀元。我國的輻射育種起步于1958年,起步晚但輻射育種成績斐然,誘變育成育變品種占世界誘變品種總數的25%以上。育變品種的種植面積在900萬公頃(1公頃=104m2)以上,先后有18個品種獲國家發明獎,如:魯棉一號、水稻原豐早、小麥山農輻63等。每年為國家增加糧食40億公斤,棉花2億公斤,油料0.75億公斤,創經濟效益每年達40億元人民幣。
浙江農大育成水稻新品種“浙輻802”連續9年居全國常規稻推廣之首,累計種植面積達1050萬公頃,成為世界上推廣面積最大的水稻育變品種。中國農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利用輻射誘變和花藥培養方法,選育出大穗、矮稈、抗病的超高產小麥新品系“H92-112”,產量達9t/公頃左右。山東省農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繼“魯棉一號”之后,利用輻射誘變和常規育種方法相結合,選育出具有陸地棉和海島棉性狀的長絨新品系“魯棉343”,其最大絨長達36.4mm,并適宜在黃淮棉區種植,是我國在選育改良長絨棉花品種研究中的一個突破進展。
全世界利用輻射育種培育出的新品種已有2000多種,播種面積已達幾千萬公頃;我國培育出620多個新品種。
摘自核與輻射安全科普系列叢書之六《核技術利用》,中國原子能出版社。
推薦閱讀
據福布斯網站6月15日報道,去年年底美空軍進行了一場秘密軍事演習,模擬了在2030年演習期間中國可能攻打臺灣的情況時美軍的行動。美空軍使用了一系列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轟炸機來對抗攻擊,其中包括仍在開發中的超級隱形B-21轟炸機。
2021-06-20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耿晉、博士后張一川和英國愛丁堡大學的MarkBradley等探索了利用醫用放射治療X射線源激活抗腫瘤前藥的可能性,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研究結果以為題,發表在上,耿晉和張一川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耿晉和MarkBradley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2021-06-2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食品溯源信息的關注日益增長,牛骨作為一種附加值極高的副產物,歷來存在溯源困難、管理混亂的現象。因此,鑒別牛骨產品的地理來源和品種具有重要意義。
2021-06-19
上海市兒童醫院是交通大學附屬的“三級甲等”綜合性兒童專科醫院,核醫學科位于住院樓地下一樓。采用GEDiscovery670ProSPECT/CT, 能夠采集核醫學影像以及CT融合影像,醫技人員經驗豐富,愿為廣大患兒提供優質服務。
2021-06-19
第59屆PTCOG(國際離子治療聯合會)年會期間,來自美國Beaumont醫院質子治療中心的Dr.XuanfengDing和Dr.RohanDeraniyagala帶來了題為《點掃描弧形質子治療(SPArc)》的主旨演講。
2021-06-19
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