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的爆炸引發了熊熊大火,大量放射性物質被噴射向大氣層中。蘇聯當局立刻疏散了事故發生地周邊的數千人。人們不得不離開家,慌亂之中很多寵物被遺棄了。
事故發生后的幾天里,為了防止放射性擴散,救援人員四處尋找這些被遺棄和流浪的狗并將其滅殺。
然而,近日發表于《科學進展》的研究表明,在當年的圍捕中有些狗還是活了下來,并不斷繁衍,許多如今生活在核電站附近的許多野狗都是它們的后代。
在對切爾諾貝利周邊地區大型哺乳動物的第一次基因研究中,研究人員從生活在核電站附近的野狗身上采集了DNA,發現它們中的一些是事故發生時遺留狗的后代,還有一些是在事故發生后不久定居于此的狗的后裔。
該研究是一個大型項目的第一步,旨在確定狗是如何適應在地球上放射性最強的地方生存的。研究人員希望利用所獲得的信息更好地了解長期輻射暴露對人類遺傳和健康的影響。
“我們從這些動物身上了解到很多東西,這是一個了解當一代又一代大型哺乳動物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時會發生什么的千載難逢的機會。”該研究合著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遺傳學家Elaine Ostrander說。
切爾諾貝利事故的直接影響顯而易見。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事故發生后的幾個月內,約有30名發電站工人和在爆炸后參加久疏散、救援的消防人員死于輻射中毒,事故發生地周圍地區的松樹枯萎,許多昆蟲消失在這片充滿放射性的土地上。
但對于事故結束后多年遺留下來的低水平放射性物質的影響,人們了解的還不是多。只有少數幾項研究報告了被深埋的反應堆附近的谷倉燕子和果蠅基因突變率異常高。此外,低放射性對健康的影響爭論激烈。
而弄清上述問題很重要,因為人們很有可能處于低放射水平環境下,比如進行某些醫學掃描或在核電站工作。這也是研究合著者、南卡羅來納大學進化生態學家Timothy Mousseau開展此項研究的動因。
2017年,Mousseau加入了一個志愿項目,為生活在切爾諾貝利事故禁區(發電站周圍26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的數百只流浪狗提供醫療護理。
在該地區開展工作的3年里,Mousseau和同事從大約300只生活在該核電站和大部分無人居住的附近地區的狗身上采集了血液樣本。
對其中狗的DNA分析表明,它們并非新來的。通過與東歐其他流浪狗基因的對比,研究人員發現,發電站附近的犬只幾十年來一直與其他狗群隔離。盡管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擔心這些狗會遷移并傳播放射性物質,但其實這些動物中的大多數都沒有遷移得太遠。
爆炸事故使致命的放射性同位素銫-137沉積在核電站附近,其濃度是15公里外切爾諾貝利市的10至400倍。在Ostrander看來,這些狗持續存在于該地區表明,即使在反應堆附近,它們也能夠正常生存和繁殖,“這很了不起”。
Ostrander指出,說狗的DNA樣本“非常有價值”,因為它們往往與人類共享空間和飲食。但要弄清楚狗的哪些基因變化是由輻射引起的、哪些是由其他因素如近親繁殖或非放射性污染引起的并不容易。不過狗已經是他們未開展研究的提理想焦點群體。Mousseau計劃在今年6月再一次開展采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