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攸關國家安全和發展。
作為浙江省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近年來,秦山核電始終堅持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奉獻安全高效能源、創造清潔低碳生活,與海鹽縣攜手開啟核能綜合利用新征程,積極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和“美麗中國”建設。
“零碳”核能供熱助力綠色發展
今年是秦山核電入駐海鹽40周年。40年來,秦山核電與海鹽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被譽為企地融合的典范。
近日,秦山核電與海鹽縣融合發展再傳好消息:海鹽核能工業供熱示范項目正式投運。這是秦山核電和海鹽縣在核能綜合利用方面的又一次突破,為工業產業園區清潔能源替代提供了新方案。
核能工業供熱是在不影響原有發電量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利用秦山核電機組剩余熱功率產生的熱量,通過層層隔離的供熱管網傳輸給工業用戶。整個過程只有熱量傳遞,沒有介質的交換,企業與核電站輸送熱能的管道無任何直接接觸。
此外,核能工業供熱體系龐大,由核電機組和供熱管網組成,較天然氣鍋爐更穩定,熱效率也更高,普通發電熱效率約36%,核能供熱可達95%。項目全部投運后,可24小時保障供熱,年工業供熱約28.8萬吉焦,相比燃煤火電機組,每年可減少燃用標煤約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2.4萬噸。
此外,海鹽與秦山核電共同制定核能集中供熱管道設施專項規劃、核能供熱地方標準等,為項目建設提供技術保障,并幫助企業量身定制設施改造方案。截至目前,已有5家企業具備核能供熱條件。
而對海鹽居民用戶來說,今年是核能供熱第二個供暖季。作為我國南方首個核能供熱示范項目,今年在第一階段3個生活小區的基礎上,海鹽縣老年公寓也納入供熱范圍。該項目計劃到2025年,核能供熱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覆蓋海鹽縣主城區及澉浦鎮全域。從居民的生活供熱推廣到工業、商業、辦公場所的供熱,核能供熱將走進千家萬戶。
去年6月,浙江零碳熱力有限責任公司在海鹽設立,為當地開展熱力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為核能供熱工程項目提供載體,確保核能供熱系統的安全、可靠和經濟運行。
2021年6月3日,核能供熱工程項目在海鹽縣完成備案,并在7月28日開工,這標志著南方首個核能供熱工程正式啟動,是海鹽縣與秦山核電共同打造“零碳能源,綠色發展”國家級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邁出的重要一步。
建造中,秦山核電通過自主設計,制定全模塊化核能供熱換熱首站建造方案。簡單來說,就像“集裝箱”式造房,將水、電等設備拼裝起來,現場安裝工期僅40小時。同時,秦山核電還利用數字化手段生成全尺寸模型,解決南方地區熱力管道鋪設難題。
相比傳統的煤炭、天然氣或電取暖,核能供熱零碳、清潔、高效。項目全部投產后,相對于電取暖方式,每年可節約電能消耗1.96億度;相對于燃煤火電機組每年可減少燃用標煤約2.46萬噸,相應每年減排二氧化硫1817噸、氮氧化物908噸、二氧化碳5.9萬噸。
核能供熱項目向海鹽縣公建設施、居民小區及工業園區提供大規模安全、零碳、經濟的核能供熱,真正實現了當地居民、地方政府、核電企業及生態環保的多方共贏。
發揮“余熱”服務民生
有人說,企業不僅僅是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體,作為社會的細胞體,它還是社會整體財富積累、社會文明進步、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核能供熱,正是秦山核電發揮“余熱”服務民生的又一創新舉措。
1991年12月15日0時15分,秦山核電站成功并網發電,這標志著中國大陸結束了無核電的歷史,使我國成為第七個能夠自主設計、建造和運行核電站的國家,被譽為“國之光榮”。
去年是秦山核電安全發電30周年,從蹣跚起步到蓄勢騰飛,秦山核電基地已成為我國核電機組數量最多、堆型最全面、核電運行管理人才最豐富的核電基地。
30年來,秦山核電始終堅持安全第一,積極借鑒國內外核電站運行和建設經驗,不斷鞏固安全管理水平。眾所周知,核電是一種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清潔能源。核電的另一個優勢是無污染,幾乎是零排放,對于環境壓力較大的中國來說,符合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向。
去年9月3日,又一則好消息傳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有關要求,經國家核安全局批準,秦山核電廠1號機組運行許可證獲準延續,有效期至2041年7月30日。
世界核協會官網統計資料顯示,核電廠運行許可證有效期限延續是普遍的國際實踐。秦山核電廠1號機組獲批“延遲退休”,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對我國構建整套運行許可證延續技術體系、評估方法,促進我國核電廠運行許可證延續標準體系建立健全、培養專業人才隊伍有著深遠影響。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底,秦山核電已累計發電超7400億千瓦時,累計減排二氧化碳6.93億噸。
企地共同打造發展“新引擎”
核能供熱,被烘暖的不僅是居民,還有產業。
依托秦山核電,海鹽許多企業瞄準核電市場,核電關聯及核技術應用產業成海鹽六大產業鏈之一。
不僅如此,核電關聯及核技術應用產業還詮釋了“國產化”力量。作為伽馬刀設備的“心臟”,秦山核電自主研發的醫用鈷-60生產技術已填補國內空白。2020年底,上海長征醫院、成都華西醫院等伽馬刀設備上,都已裝入國產醫用鈷-60。在2019年中央企業“年度十大創新工程”評選中,“醫用鈷源生產技術研發項目”也與5G商用、第一艘國產航母交付、嫦娥四號登月等重大創新工程一同入選。
去年,海鹽縣核電及關聯產業總產值達300億元,總稅收達42億元,區域內已基本形成國內最大的核電生產性服務業總部基地和全國主要的核電裝備制造基地。中國核電城先后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鎮、省級產業示范基地、省級高技術產業基地、省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等,秦山街道成功創建浙江省級核電小鎮。
為拓展能源產業新思路,將核能優勢最大化,眼下,秦山核電與海鹽縣又以“優勢互補、合作共贏、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為原則深化合作,共同做好清潔能源示范、同位素生產、核工業大數據以及核電人才培養“四個基地”建設。
依靠自主創新這個強大的引擎,海鹽縣與秦山核電共同創造了星光熠熠的“能源版圖”。可以期待,還有更多奇跡會在這片土地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