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央視《朝聞天下》欄目播出《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創新核能綜合利用,助力高質量發展》,聚焦秦山核電積極開展供熱以及醫用同位素等領域的核能綜合利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核電技術列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重大成果之一,并強調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俯瞰我國大陸海岸線,分布于沿海8省區的19個核電基地串珠成鏈。54臺在運核電機組、23臺在建核電機組,以總裝機全球第二、在建裝機全球第一的規模,構筑起從核電大國邁向核電強國的堅實底氣。
除了發電,我國核電企業持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積極開展供熱以及醫用同位素等領域的核能綜合利用。
12月1日,浙江海鹽迎來了第一場冬雪,氣溫驟降。核能工業供熱項目經理陳鸝鸝冒雪來到秦山工業園區協調核能供熱管道的施工,她努力要接通的供熱管線,是我國首個核能工業供熱項目。今年八月,秦山核電已經把供熱管線鋪到了工業園區,但是到企業的最后300米,卡住了。
浙江冠宇電池有限公司工業工程部經理劉洋表示,投入成本較大,供熱設備改造有風險,不成功的話,產線就會面臨停產。
對企業來說,雖然核能供熱比原來的天然氣便宜,但改造管線投入多,風險大,讓企業一直猶豫不決。三個多月的時間里,陳鸝鸝多次上門溝通,可一直沒有結果。
如何才能說服企業,打通供熱管線的最后300米?中核集團開展的一系列二十大精神學習討論活動,讓陳鸝鸝的工作思路逐漸清晰起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核能發電的過程中幾乎不產生碳排放,未來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方面大有可為。用核能供熱,不僅能為企業節約天然氣,還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經濟賬可觀,環保賬更亮眼。
為了打動企業,陳鸝鸝還拿出了免費試用三個月的優惠條件,這次上門,企業的顧慮終于打消了。
“定下來了就全力以赴往前沖,我們共同努力!”陳鸝鸝說道。
12月15日,我國首個核能工業供熱項目的熱水,終于流進了企業的生產車間。核能不僅為工業企業供熱,目前海鹽縣還有多個居民小區、老年公寓開通了核能供熱,開創了南方核能集中供熱的先河。
利用核能供熱的同時,針對我國醫療同位素主要依賴進口的難題,秦山核電另一支技術攻關團隊正奮戰在一線。
中核集團秦山核電總經理鄒正宇表示,二十大報告,我們的研究團隊有了更強的信心,也有了更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核技術的綜合利用上面,充分利用秦山兩個重水堆的優勢,目前我們還在緊鑼密鼓開展的就是同位素的生產。
我國去年成功實施首例醫用同位素釔-90的臨床治療肝癌手術,但目前,釔-90主要還是依賴進口。而秦山核電的三期重水核反應堆,恰好具備著生產釔-90的能力。
中核集團秦山核電專項工程處處長李世生表示,利用商用堆來生產其他醫用同位素,在國內沒有先例,不管是在安全論證上還是在工藝上,都會碰到一些困難。
這幾天,李世生團隊遇到的困難是,如何能把生產釔-90的原材料分毫不差地送進密閉的核反應堆。“里面的放射性太高了,一般的攝像頭是沒辦法把它放到堆里面去進行觀測的,因為一進來攝像頭的畫面就花掉了,所以還要自己研究出一套辦法來,不能做成閉著眼睛穿針的事情”。
經過集中攻關,秦山核電已經完成釔-90裝卸靶件的裝置設計和安全論證工作,正在開展裝置樣機試驗。按計劃,到2024年,就能生產出基本滿足國內醫療需求的釔-90,降低肝癌患者的治療成本。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我國已形成高水平核工業創新鏈和產業鏈。接下來,中核集團將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把核能從發電“單一型選手”,轉向城市供暖、海水淡化等諸多場景綜合利用,努力用核技術造福民生,為我國的綠色低碳發展貢獻更多核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