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研究人員針對紫外線消毒燈的影響進行建模,發現其在消毒作用和產生空氣污染物間存在利弊權衡。研究發現,波長在222納米的紫外線燈更適合用于室內消毒,因為這種波長的光對人類更安全。相關論文12月2日發表于《環境科學與技術通訊》。
通常的紫外消毒燈波長約為254納米,屬于UVC波段,消毒能力強。然而,這一波段的紫外線光可能灼傷眼睛或皮膚,增加眼部疾病和皮膚癌的風險。
此外,UVC波段的光可能引發空氣質量問題,如分解空氣中的分子,由此形成氫氧自由基和臭氧等強氧化劑。這些氧化劑可把空氣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轉化為過氧化物和醛酮化合物,而紫外線燈可進一步將其分解為有機自由基。
這些強氧化劑和有機自由基會發生二次反應,進而產生更多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顆粒物,其中有些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研究人員借助計算機模型,評估了不同類型的紫外線光在典型室內條件下的影響。研究發現,與單獨通風相比,兩種紫外線波長都將顯著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風險。模型預測,這些紫外線光將與室內空氣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二次反應。盡管只會產生少量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臭氧和顆粒物,但數量不容忽視。
基于這些結果,研究小組建議在空氣傳播病原體的高風險環境中使用紫外線消毒燈。在這種情況下,消毒的好處可抵消新增空氣污染物的風險。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的結果僅限于計算機模型所選擇的條件,在現實世界中可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