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zado教授在報告中回顧了其他團隊在束流空間分布上的發現,如90年代在歐洲同步輻射中心發現在50 mm寬10,000 Gy/sec的低能X線束斑下,皮膚能一次性耐受300 Gy的劑量;在德國對小鼠皮膚進行的生物實驗結果表明,與標準質子治療相比,質子小束空間分割放療(pMBRT)導致促炎細胞因子減少。此外,標準質子治療照射導致皮膚嚴重損傷,而pMBRT沒有表現出任何損傷,盡管劑量高達6,000 Gy
接下來,Prezado教授介紹了居里研究所團隊這幾年所做的研究工作:他們在Orsay質子治療中心對患膠質瘤老鼠進行神經毒性評估。他們對年輕老鼠的整個大腦進行照射,隨訪6個月,類似人類生命中的20年。比較了兩組的反應,一組接受高劑量標準質子治療,一次25 Gy,另一組接受相同平均劑量但峰值劑量為58 Gy的pMBRT。常規組老鼠的皮膚和大腦觀察到大范圍損傷,包括廣泛的壞死區域等,而在pMBRT空間分割組中,沒有觀察到任何皮膚損傷,只看到可逆反應,幾周后動物毛發恢復,并且沒有在病理學評估中、病情進展或縱向MRI圖像中看到任何重大病變。研究測試行為對認知、情緒和運動過程的可能影響,沒有觀察到任何重大問題或由pMBRT空間分割帶來的不適合,也沒有觀察到運動協調和記憶執行意識方面的重大問題。pMBRT空間分割與標準質子治療比較,不良反應降低,在不完全均勻的劑量下獲得了更好的結果。
存活曲線結果圖,黑色代表未經照射的對照組,綠色代表標準質子治療組,藍色代表pMBRT空間分割組
改變束斑的間隔,間隔3.5 cm時,大范圍腫瘤接受的劑量非常低,達不到目標劑量。盡管如此,動物實驗中顯著增加了無瘤存活時間,且無明顯的毒性。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一是能夠照射整個大腦且無明顯毒性;二是激活了某種生物免疫機制,以應對輻射所造成的不同形式的損傷或死亡。
研究探討免疫系統在pMBRT放療中的作用,研究對象為免疫能力強的大鼠和淋巴細胞不起作用的裸鼠。結果顯示免疫系統在pMBRT放療抗腫瘤反應中有重要的作用。相對于常規輻射組和對照組,pMBRT組照射后7天內可觀察到細胞毒性淋巴細胞的浸潤增高。Prezado教授認為FLASH與束流空間分割是常規放射治療領域發生變化的兩種技術,它們有很多共同點,屬于即將到來的技術并挑戰常規的劑量學,醫療機構應該為此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需要開始考慮改變放療模式、處方劑量、時間及分次,需要在治療計劃中加入額外的物理參數,如劑量率或射束微結構等。這兩種方式可以高度互補。FLASH治療可能是治療移動靶區的理想選擇,但更適合在有限的劑量范圍內起作用,無法將劑量率增加到非常高;空間分割放療可在非常高的劑量下進行照射,并且不會損傷正常組織,因此這可能是對放射抗拒性腫瘤治療方式的有效組合,結果有待進一步研究驗證。SFRT治療效果不依賴組織的氧合,而FLASH治療恰相反。目前,兩種技術都帶有復雜的劑量測定和安全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以上是第一屆FRPT會議中Prezado教授關于空間分割放射治療所做的發言。一起期待今年FRPT會議中更多有關于空間分割放射治療、FLASH及粒子放療的精彩前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