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關總署收到國家原子能機構轉發的國際原子能機構來函,確認中國海關輻射探測培訓中心已正式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安保支持中心網絡。
2016年4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第四屆核安全峰會上提出:“中國將構建核安全能力建設網絡。我們將利用國家核安全示范中心、中國海關輻射探測培訓中心等現有平臺,開展核安全從業人員培訓、核安全技術演練和交流等活動。我們歡迎亞太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參與相關項目,并將同國際原子能機構等保持緊密合作。”
培訓中心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為工作指引,鍥而不舍、一以貫之地開展核心能力建設,不斷深化海關國際合作。
在海關總署的大力支持下,培訓中心在鞏固參與中美、中俄、中哈等雙邊防范核及其他放射性物質非法販運國際合作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框架下工作,承辦了國際原子能機構主辦的“國家級一線執法機構人員輻射探測培訓班”,參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相關技術導則修訂,承擔國際原子能機構協調研究項目“門戶式輻射探測設備報警快速評估”軟件課題研究等工作,并積極派員參加國際原子能機構組織的相關國際研討、交流活動,自身能力和所開展的工作逐漸贏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高度認可。

為學員講授手持式核輻射監測設備使用技巧
經多年不懈努力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官員嚴格地現場考察評估,此次培訓中心成功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安保支持中心網絡,首次成為一個重要國際組織的網絡成員單位,不僅有力擴大了中國海關的國際影響,也為中國海關下一步深入參與防范核及其他放射性物質非法販運國際合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核安全從業人員培訓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安保處處長阿德南先生訪問中心
設在中國海關管理干部學院的培訓中心,是中國海關與美國能源部合作,為防范核及其他放射性物質非法販運而共同建立的面向亞太地區的“區域性”培訓中心。自2012年9月24日啟用以來,已舉辦各類國際、國內研討會、培訓班130余期,培訓學員5000余人次;并先后攜帶培訓設備赴滿洲里、延吉、丹東、二連浩特、霍爾果斯、喀什、昆明等邊關實施“送教上門”工作,有效促進了海關防范核及其他放射性物質非法販運能力的提升。
2014年9月承辦中俄哈海關核輻射監測技術研討會
參加亞太經合組織地區貿易安全會議
培訓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培訓中心將與國際原子能機構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和交流,與國際社會分享核安保技術和經驗,貢獻資源和平臺,促進地區和國際核安保合作,為國際核安保能力建設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國際核安保支持中心網絡是2012年2月由國際原子能機構倡議構建的,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成員國已有核安保培訓設施和資源,幫助更多的成員國發展并維持可持續的核安保能力,發展至今,各國加入國際核安保支持中心網絡的核安保技術支持機構數量已達61個,培訓中心是我國第二家加入該中心的技術支持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