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由粒子天體物理中心副主任劉聰展及核技術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帥磊共同主持,活動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征集到來自粒子天體物理中心、實驗物理中心、多學科中心、核技術應用研究中心、東莞研究部等部門優(yōu)秀青年代表貢獻的12個精彩學術報告,吸引了全所160余人現場參會或線上觀看,討論氣氛熱烈,取得了預期效果,為所內項目需求與關鍵技術搭建了新的溝通橋梁。
開場環(huán)節(jié),高能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剛發(fā)表致辭,他回顧了高能所青促會小組成立及發(fā)展歷史,概述了高能所學術交流現狀,并對本次論壇舉辦高度評價,冀望能借此促進高能所不同中心、不同領域的青年人才學術交流,不斷增強青年人才的學術活力。
論壇報告設置采用空間項目需求與核探測技術穿插進行的形式,以促進針對性交流。上午報告環(huán)節(jié),粒子天體物理中心姜維春首先介紹增強型時變與偏振衛(wèi)星(eXTP)的科學目標及成像型偏振探測器研制需求;隨后青促會優(yōu)秀會員、實驗物理中心魏微回應高能所在頂點探測器及成像型像素探測器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粒子天體物理中心文向陽介紹全變源獵人星座計劃(CATCH)的科學目標及對硅漂移探測器(SDD)等需求,多學科中心李貞杰則回應高能所在SDD探測器的最新研究進展。粒子天體物理中心孫建超介紹中國空間站增強型伽馬暴偏振探測儀(POLAR-2)的科學目標及對伽馬暴的定位需求,核技術應用研究中心劉彥韜回應高能所在編碼孔徑成像技術用于放射源定位的研究經驗及在核工業(yè)領域的典型應用。下午報告環(huán)節(jié),粒子天體物理中心彭文溪介紹MeV天文研究現狀及MeV伽馬天文臺的探測器設計目標,實驗物理中心梁志均回應高能所在抗輻照硅光電倍增管(SiPM)的最新研制情況及用于空間探測等項目的可能性。粒子天體物理中心李正偉介紹寬波段X射線偏振與能譜衛(wèi)星(WXPT)的科學目標及對時間投影室(TPC)等探測器需求,東莞研究部樊瑞睿回應高能所TPC探測技術現狀以及白光中子多用途TPC探測器研制進展。粒子天體物理中心閆代康介紹超導轉變邊沿探測器技術及用于空間探測、同步輻射等項目的可行性,粒子天體物理中心王于仨介紹百米X射線標定裝置及在研X射線相機進展。
在各個報告討論環(huán)節(jié),現場代表及線上觀眾踴躍發(fā)言,激烈討論,不僅圍繞核探測技術與空間應用需求結合展開,還觸類旁通表達在其他項目上也有類似合作意向。例如對于梁志均分享的抗輻照SiPM技術,粒子天體物理中心、多學科中心、核技術應用研究中心、東莞研究部等代表均表示極大期待,希望未來能獲得樣片進行測試。本次學術論壇主要召集人李正偉介紹,“1+1”代表了需求與技術的結合,需求發(fā)展是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的原動力,技術進步能夠更好地服務需求,希望加強所內優(yōu)秀青年學術交流,為解決實際科學需求提供潛在技術,為現有技術尋找潛在科學應用出口,達到1+1>2的效果。最后,高能所青促會小組組長,多學科中心楊福桂感謝各位報告人精彩講解及與會人員熱情參與,希望未來能將該論壇持續(xù)常態(tài)化舉辦下去,征集到更多優(yōu)秀報告,帶著需求尋找技術,領著技術尋找應用。
本次論壇由高能所青促會小組主辦,高能所科研處以及人力資源處協(xié)辦,“1+1”論壇的首期得到了所內各中心青年科研人員的積極響應,為所內不同中心之間的交流發(fā)揮了積極作用。論壇倡議和主要召集人是李正偉(2021年會員),組織與協(xié)調人員包括劉彥韜(2021年會員)、楊福桂(2019年會員)、于澤源(2020年會員)、徐鶴、梁光健等。討論會還得到中科院青促會北京分會、數理分會、工裝分會支持。
圖 1 高能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剛發(fā)表致辭
圖2現場參會人員合影
圖 3 線上參會人員截圖(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