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即將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大會,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微信公眾號設立“核動力這十年”專欄,將持續推出一系列深度文章,全景式、立體化呈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核動力事業方方面面取得的成就,回眸過往、展望新篇,與您共同關注中國核動力事業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核工業迎來“兩彈一艇”以來又一個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在總書記的殷切關懷下,在集團公司黨組的堅強領導下,核動力人以“拼”的姿態,落實兩個五年規劃、圓滿完成使命任務、推動國家經濟增長、實現跨越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科研生產任務保質保量完成、重大工程項目高效推進:華龍一號實現批量化建設;推動了我國核燃料元件自主化進程;核電專用軟件研發和試驗驗證工作壓茬推進;核技術服務與保障能力顯著增強……“1335”戰略目標圓滿實現的同時,第三代平臺全面建成,“第三次創業”任務也圓滿完成。面向未來,核動力人滿懷豪情、勠力同心,為促進中國核動力事業邁上新臺階而努力奮斗。
“拼”的勇氣
讓中國核電技術從“跟跑”到“并跑”
2011年,是世界核電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幾乎所有世界核電大國的競爭方向都開始朝著高安全性、高經濟性的三代核電轉變。為了躋身全球核電技術第一梯隊,讓中國核電技術從“跟跑”到“并跑”,核動力院以國家核能技術發展需求為己任,全力推進自有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產品研發,成功完成了首堆建設并實現出口。
聚焦主責主業,增強發展信心,核動力院在多元技術領域全面開花。以“177堆芯”“能動加非能動”為特征的“華龍一號”,性能指標達到國際三代核電技術要求,成功商運;模塊式小堆“玲龍一號”全球首個通過IAEA安全審查,有效突破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未來將與“華龍一號”一起形成“雙龍出海”格局;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F系列核燃料,形成了自主燃料組件產品供應能力;自主品牌的核電安全級DCS龍鱗系統供貨,打破了國內核電DCS系統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
統籌謀劃,一以貫之,構建國家級先進核動力研發平臺。流水不僅爭先,更爭的是滔滔不絕,黨的十八大以來,核動力院系統梳理核動力技術發展核心能力體系,完成了核動力研發能力體系的歷史性布局調整,建成了我國第三代核動力技術研發平臺:形成設計水平從跟蹤研發向正向設計、自主創新發展,形成設計能力從單點突破向全周期全專業協同過渡;配套國內最大的輻照試驗研究平臺、輻照效應研究平臺、三廢處理平臺、核設施檢修及退役平臺、涉核計量檢定平臺;具備安全級儀控系統研制能力,全面支撐了“華龍一號”三代核電DCS系統研發。厚積薄發,水到渠成,一項項榮譽見證了拼搏的價值。從2012年至今,核動力院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400余項,共申請專利3674件,授權1988件,獲得中國專利金獎、銀獎各一項,獲專利優秀獎5項。
“拼”的勁頭
加速建圈強鏈、做強產業支撐,讓核技術產業持續保障民生
世界核電大國競爭日益激烈,為了避免“一子慢而滿盤落索”的窘境,加速建圈強鏈,做強產業支撐,讓核技術產業持續保障民生才是走出“家門”、經受檢驗、大展作為的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核動力院拿出“迎難而上”的勁頭,持續開展核電產品設計研發、采購與集成供貨,以產業發展反哺技術研發,成為了國內體量最大、種類最多的核電專用產品供應單位和技術服務單位。
產業方面,以研促產,研產一體,核電設備供應和技術服務市場逐年擴大。核動力院形成了核電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帶動堆芯測量系統、電氣貫穿件、龍鱗安全級全數字化儀控系統等20余項高附加值產品成果轉化,累計產值超100億元;打造核電4S服務商,承擔國內核電站近85%的輻照監督試驗任務,換料設計領域在集團內部維持優勢,核電站特種維修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材料失效分析與評價在業內初步具備影響力,核島維修擁有三分之一市場份額;推進成都核總公司實體化運行,明確核總公司投融資、科技成果轉化、產業經營和公司治理四個定位,逐步以公司制為載體,探索“產業+資本”轉化新模式,通過作價投資等方式,依托公司作為實施平臺,提升成果轉化效率。
民生方面,優化布局、服務社會,核技術應用產業持續保障國民健康。核動力院先后成立了同位素研究室、醫用同位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攻克“卡脖子”技術;首次在國內建立了碳-14干法提取工藝,碘-125制備技術水平有望國際領先;堆照醫用同位素關鍵產品鍶-89具備供貨能力;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掛牌,并成立了海同同位素及藥物工程研究中心(成都)有限公司,專門從事新型核素及新型核藥的研發生產;開發出鈷-60遠距離治療機、后裝治療機、血液輻照機以及碳-14呼氣檢測儀等核醫療設備,形成了30余種核儀器設備產品,部分產品實現出口。
“拼”的狀態
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動力,人才優先解決發展根本大計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喚新擔當,為了保持良好的奮進狀態,核動力院始終將深化改革作為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不斷強化改革工作頂層設計,激發創新活力動力。深化科研院所改革,保障核動力事業健康發展源頭活水。核動力院聚焦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經濟運行和三項制度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策劃了大部制改革方案,建立“三保障一管理”大后勤保障體系。特別是2020年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以來,持續強化頂層設計,構建了“1+4+N”改革總體框架,出臺三個意見和一個方案,全面貫徹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對標世界一流、“雙百”行動要求和集團黨組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決策部署,積極推動“一院兩制”落地,聚焦激活科技人才、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打造“啞鈴型”的核動力合作創新模式。
激發人才活力,提供新平臺、新手段、新機制。創新的工作歸根結底是“人”的工作,2021年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了“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三個階段目標。為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讓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提質增效,核動力院發布院科技人才發展方案,加快落實“四個加強、四個加快”8方面重點任務;設立人才發展基金,獎勵突出貢獻科技人才;圍繞“四項改革”“四個導向”“四個傾斜”“四個促進”升版了《院薪酬改革方案》;開展“四心黨建”,履行“四優職能”,打造“四好隊伍”;制定了干部交流輪崗“963215”原則,完善干部與技術人才“H型通道”,公開選拔年輕干部執行“358原則”。在干部交流和人才激勵雙雙加大力度的催化下,核動力院獲批國家級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中核集團“人才特區”,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新培養萬人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創新團隊等國家級人才10余人,形成院在國際核科技領域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初步建成世界核科技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拼”出一片未來
瞄準“一體兩翼三高” 奮斗目標前行
回望過去十年,核動力院用“五個堅持”和“一個目標”作總結、開新局。堅持的,是將黨的全面領導作為核動力事業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遵循,讓院黨委充分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促改革、保落實”的領導作用,確保中國核動力事業始終沿著總書記要求的方向發展;堅持的,是用產研一體為核動力事業萬尺高樓打好地基,完善產業反哺科研、科研推動產業機制,形成開放融合、產研一體的發展新局面;堅持的,是用科技自立自強為核動力事業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提供更多的源頭創新、原始創新;堅持的,是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核動力事業健康發展提供能量,實現數字化轉型、市場化改革、現代化治理、國際化拓展“四化發展”;堅持的,是為了人才強國的新時代戰略,把人才優先放在核動力事業長遠發展根本大計的位置上,構筑起支撐核動力院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高地。
新時代新征程,核動力人“一體兩翼三高”的新時代奮斗目標始終如一。目前,核動力院作為“國家安全的基石、核動力的主導者、先進核能的策源地、核技術應用的重要力量”,已經全面開啟第四次創業。未來,核動力院要持續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貫徹落實“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新時代核工業精神和“自強自立、求真務實、創新協同、拼搏奉獻”的〇九精神,秉承“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院訓,為院“一體兩翼三高”奮斗目標和中核集團“三位一體”目標的實現持續添磚加瓦,努力推動“十四五”規劃落地落實,以優異成績和昂揚姿態迎接黨的二十大。一個十年,甚至更多個十年,核動力人將闊步向世界進發。一個個核動力人的拼搏奮斗,匯聚成浩浩湯湯的發展潮流,成就的是一個強核大國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