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里捕獲來自宇宙的信息,親眼見證一顆種子成長為一株秧苗,近距離體驗大熊貓棲息地背后的林草科技,跟著巡護鏡頭與東北虎野外觀測站實時連線……9月15日,以“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來”為主題的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國各地啟動。走進位于中國科技館的北京主場活動現場,一件件實物模型和互動展品吸引了不少觀眾前來體驗。
“這臺模型展示了空間站機械臂利用適配器進行艙外爬行和連續供電的特性,體現了艙外狀態監視與輔助宇航員移動的基本功能。”在中國空間站機械臂爬行及供電原理模型前,來自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的大四學生吳奇饒有興致地向觀眾介紹模型的構造及功能。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上的機械臂,是我國目前智能程度最高、難度最大、系統最復雜的空間智能制造系統。吳奇告訴記者,傳統的工業機械臂通常是一端固定在基座供電,另一端進行操作,但是這臺機械臂可以借助軌道上的多個定位點連續供電,實現臂兩端均可自由活動,從而大大提高機械臂的動作角度和作業范圍。從結構設計、三維建模,到型材組裝、電路設計、控制器算法,吳奇和小組另外三名成員花了七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這一模型。在他看來,國家大科學裝置具有重要的科普價值,利用模型能更好地幫助公眾理解前沿科技,感受我國科技進步的成果。
最好的科普莫過于能親身參與科學研究。在校園宇宙線觀測聯盟的展位上,一臺名為“宇宙射線描跡儀”的小型設備不斷滴滴作響,并按不規則的方向閃現綠光。“宇宙射線帶來宇宙空間的豐富信息,無時無刻不在穿越我們的身體。”校園宇宙線觀測聯盟顧問沈長銓告訴記者,這臺儀器就是幫助我們形象地認識身邊無處不在的宇宙線。令人意外的是,這臺可以“捕獲”宇宙射線的儀器是由北京市東直門中學的學生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和本校教師的指導下研制的。
“近年來,我國大科學裝置穩步增加。作為科技創新的源頭,基礎研究的突破離不開大科學裝置的支撐。”校園宇宙線觀測聯盟理事長張闖介紹,坐落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靈敏度最強的宇宙射線探測裝置。2020年,依托LHAASO科研資源,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聯合相關單位共同成立校園宇宙線觀測聯盟。“大科學裝置的技術原理走進校園,拉近了公眾與科學研究的距離,讓更多學生在科學家的指導下,親手拼裝探測器、設計實驗方案、采集分析數據、完成觀測研究報告,并在國際宇宙日上交流。”張闖說,“這不僅激發起學生探索未知的強烈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升其科學認知水平和科學素養,為發現和培養‘未來科學家’助力加油。”
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主場活動由中國科技館區和北京科學中心區兩部分組成。其中,中國科技館區主要通過互動展品、實物模型、多媒體、圖文展板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普事業蓬勃發展的亮點和成就。北京科學中心區則以青少年科技教育為主線,聚焦科學家精神、科幻教育、科學實踐、科技創新、科學文化等方面,為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
記者了解到,今年的全國科普日活動將持續到9月21日。全國范圍內,部委系統、學會、全國科普示范縣、農技協、企業科協等還將廣泛開展聯合科普活動。全國科普日線上活動平臺將通過現場直播、云游場館、知識競賽、科普課堂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呈現各類科普資源。
自2004年以來,中國科協已連續18年成功舉辦全國科普日活動,各地各部門在全國科普日期間累計舉辦重點科普活動約32.2萬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