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照保鮮技術是利用放射源產生的γ射線或加速器產生的電子束對產品進行輻射照射,以達到抑制發芽、殺蟲滅菌、調節熟度、保持食品鮮度和衛生,延長貨架期和貯存期,從而減少損失、保存食品的一種方法。
病原微生物、腐敗細菌、酵母、霉菌等可通過各種途徑侵襲采收后的農產品,這會使食品加工業遭受重大損失,甚至導致人類食源性疾病的爆發。傳統的農產品鮮技術(如化學保鮮法、低溫冷藏法、氣調貯藏法和薄膜涂層法等)已不能滿足人們對健康和衛生的需求。輻照保鮮技術利用高能射線能使微生物發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抑制其呼吸作用、內源乙烯的產生和過氧化酶等酶活性,從而提高了食品的衛生質量并延長保藏期。目前農產品輻照保鮮處理以γ射線應用最多,其原因在于鈷-60放射源制備相對容易,釋放出的γ射線能量高,穿透力強,半衰期較適中。
輻照保鮮技術殺死微生物效果顯著,使用劑量可根據需要調節,射線的穿透力強,均勻,無殘留,輻照過程可以精確控制,而且幾乎不產生熱效應,可最大限度保持食品的原有特性,所以在當今的食品保鮮技術中已有了廣泛的應用。
人們最關心的是輻射保藏的農副產品是否有放射性,是否會產生有毒物質,照射過的食品營養價值會不會受影響。針對這些問題,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進行了40多年的廣泛、深入的研究,長期的動物試驗和人體試驗證明,在一定劑量照射下的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不產生放射性,不產生有毒物質,對營養價值沒有影響。吃了輻照食品的動物,它們的生長、發育和遺傳完全正常,沒有產生任何癌腫、畸形突變等現象。
1984年以來,我國開始輻照大蒜、馬鈴薯、洋蔥和肉制品。國家已批準18種輻照食品上市,1998年,全國輻照食品總量達5萬噸,2002年達10萬噸,2008年達到17萬噸。預計在2013年將達到50~70萬噸,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有望達到450~6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