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內成長起來的全球安檢市場巨頭
同方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三大安檢解決方案及服務供應商之一,已為北京、上海、成都、重慶、南京、杭州、長沙、天津等16個內地城市、50多條地鐵線路提供安檢設備。世界上的各大賽事、會議,他們也是保駕護航的“常客”: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4年索契冬奧會、巴西世界杯,2015年北京田徑世錦賽、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2016里約奧運會……
這家利用核技術進行原始創新、在不到20年里成長為全球行業巨頭的企業,為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一個具體而現實的方案。
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總體方案
9月18日公布的國務院關于《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提出五個“著力”的總體思路:要著力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打造全球原始創新策源地;著力推動科技和經濟結合,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區;著力構建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支撐引領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著力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形成全球開放創新核心區;著力深化改革,進一步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優化創新創業生態。
《總體方案》還提出,要建立靈活多樣的創新型人才流動與聘用模式,鼓勵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人才互聘,允許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設立一定比例流動崗位,吸引企業人才兼職。要完善高等學校與企業開展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橫向合作項目經費管理制度,鼓勵開展產學研合作。探索創新創業人才在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之間依法自由流動,并做好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
事實上,同方威視正是依托清華大學在核技術、高能加速器、輻射成像、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等眾多領域的頂尖人才,用原始創新,為全球提供了安全保障的中國方案。
同方威視聯合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耀紅(左一)新近獲得“清華產業十佳科技創新人才”稱號。他主持研發了全世界首套具有物質識別功能的集裝箱/車輛檢測系統。
創新堅持市場導向 產品出口140多國
同方威視董事長兼總裁陳志強,同時也是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核技術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能輻射成像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副主任。
上世紀90年代,他與清華大學的10位專家進入同方威視,從事技術支持工作,成功研制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成果,并推動科技和經濟結合,實現科研成果的產業化。
創新,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這是陳志強的原則。
當“快速檢查”需求出現時,同方威視成功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套高能快速檢查系統。當“高分辨率、具備物質識別功能”需求出現時,同方威視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雙能雙視角檢查系統。作為一家以輻射成像技術為核心的安檢解決方案和服務供應商,同方威視的產品已進入民航、海關、鐵路、大型活動賽事等眾多領域,也樹立了“中國制造”在國際舞臺的高科技形象。
現在,同方威視的系列產品已出口到五大洲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核技術應用領域開辟了嶄新的產業空間。
川妹子的液體檢查儀“征服”德國警察
張麗是個輕聲慢語的川妹子,專門研究核信息的獲取與處理。那屬于核技術、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的交叉學科。
她是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博士生導師,也是同方威視副總工程師、安檢CT中心總經理。
2005年,隨著國內一起企圖利用液體炸彈襲擊航班的陰謀被破獲,對液體爆炸物的檢測,被提升到史無前例的新高度。
面臨航空領域出現的這一新問題,張麗帶領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采用雙能DR+CT成像技術,對液體進行快速無損檢查的方法,并成功推出了世界第一套X射線CT液體安全檢查系統,創造性地解決了高精度雙能圖像重建、DR圖像智能定位液面、包裝材料/多件物品干擾下的液體定量測量和識別等問題。
該設備成為第一批獲得歐盟權威機構認證的液體安全檢查產品之一。由于突出的探測性能,嚴苛的德國聯邦警察也選中同方威視的產品,用于機場的液體檢查,實現了中國安檢產品在德國民航市場零的突破。
目前,該設備普遍應用于歐洲10余個國家,80多家機場,銷售量累計達到了500余臺,銷售額超2億元人民幣。
一人參與完成科研專利超過300項
同方威視聯合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耀紅,是個醉心于研究無損檢測用加速器的高大男人,也是全世界首套具有物質識別功能的集裝箱/車輛檢測系統研發的“大功臣”。
2007年初,具有物質識別功能的檢測系統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投入運行兩個月后,即在通關集裝箱中查出隱藏在咖啡豆中、重達2噸的毒品。
正是由于劉耀紅的巧妙設計與大量試驗、測試,使同方威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可以提供有效識別物質種類彩色透視圖像的公司,由此奠定了中國企業在大型車輛檢測領域的絕對領導地位。
現在,由劉耀紅參與、完成的科研項目專利已超過300項。2012年,他作為第一發明人,以脈沖交替雙能加速器專利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頒發的中國專利金獎。
日前,張麗和劉耀紅這兩位“70后”,由于為“中國智造”揚名世界做出重要貢獻,雙雙獲得“清華產業十佳科技創新人才”稱號。
根據《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三步走”的方針,到2017年,北京的科技創新動力、活力和能力明顯增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初具規模;到2020年,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引領全國,支撐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更加優化,成為引領世界創新的新引擎,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依托創新驅動發展與體制機制改革的系列重大部署,類似同方威視的那些創新型人才,必將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改革“試驗田”中,形成央地合力,破除制約創新的制度藩籬,助推改革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