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原子能院于近日聯合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金化所、中南大學等機構,依托中國先進研究堆(CARR)中子科學平臺,在國內率先完成了進口與國產高鐵列車車輪三維深部中子殘余應力比對實驗,為高鐵車輪結構可靠性及服役安全性評價提供了關鍵基礎數據,助力我國高鐵車輪自主創新的安全運行及未來更高速度等級車輪的研發。
服役100萬公里進口高鐵車輪深部殘余應力的中子無損檢測
作為列車與鐵軌接觸的唯一部件,車輪是列車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保障。車輪的殘余應力貫穿其結構設計、加工制造及服役的全壽命周期,是導致金屬疲勞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對其精準評估至關重要。在此次實驗中,聯合團隊針對服役100萬公里的進口車輪和尚未服役的國產車輪,利用中國先進研究堆中子科學平臺的工程應力譜儀,充分發揮中子的深穿透優勢,完成了兩個均重逾300公斤、直徑約1米、測試深度達40余毫米的全尺寸不銹鋼高鐵車輪的殘余應力無損檢測。
經檢測,實驗數據與今年1月首次開展的進口未服役高鐵車輪的數據相互補充,形成了完整的進口車輪服役前后與國產車輪服役前的三維殘余應力數據鏈條,為評估國內外高鐵車輪的服役性能、完善其加工工藝提供了關鍵基礎數據,有效支撐了高鐵車輪質量可靠性及服役安全性評價。
中國鋼研與原子能院實驗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