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由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醫師分會青年委員會組織的“文獻導讀(第五期)”活動成功舉辦。此次文獻導讀活動由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共同承辦,通過線下+線上方式同步舉辦。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醫師分會徐浩副會長為活動進行了開場致辭,高度肯定了【文獻導讀】系列學術活動的專業影響力,感謝青委們對活動的積極支持和踴躍參與,期望大家可以通過【文獻導讀】活動取得滿意的學習收獲。廣州分會場方面有幸邀請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程木華教授和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馮彥林教授對第一環節的文獻導讀進行了點評,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璐研究員對第一環節進行了學術總結。西安分會場的第二環節文獻導讀點評專家有幸邀請到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核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巖松教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核醫學專業委員會后任主任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楊愛民教授作為點評專家參與了文獻點評與總結。
青年委員會副主委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李囡教授等多位青年委員、核醫學領域專家學者、青年學生等近100余人參與線上交流與討論。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弓健副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高蕊教授共同主持了活動。
廣州和西安文獻導讀活動分會場場景
在第一個文獻導讀的環節中,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博士研究生侯露(導師:徐浩教授)分享了2020年1月發表在Thyroid雜志(IF=6.568)上的一項初步的臨床研究“Novel 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 Inhibitor-Based Targeted Theranostics for Radioiodine-Refractor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Patients: A Pilot Study”該研究報道了使用177Lu標記新型成纖維細胞活化蛋白抑制劑[177Lu]Lu-DOTAGA.(SA.FAPi)2對15名靶向藥物治療無效的RAIR-DTC患者進行內照射治療的初步結果。研究人員對輻射劑量進行了計算量化,所有器官中,結腸的有效劑量最高,放射性藥物在腫瘤中的有效半衰期長達88小時。毒理評估未見血液學及肝腎毒性。研究者分別從治療前后的生化反應情況(Tg水平的變化)和分子反應情況([68Ga]FAPi顯像變化)以及患者的臨床反應(VAS、AS、GPA、ECOG評分)進行了療效評估。雖然沒有完全緩解的病例,但是15患者中12名患者出現了部分緩解,所有Tg分泌型患者的Tg水平出現了下降(12/12),臨床反應各項評分也均好轉,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為已經到達臨床治療終點的RAIR-DTC患者又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
程木華教授和馮彥林教授對此文獻導讀進行了點評。認為該探索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 FAP作為靶點用于RAIR-DTC的治療具有廣闊的前景。同時也指出研究者在前期做了大量分子篩選和臨床前準備工作,為后期開展大規模正式研究做了很好鋪墊。但是本研究在標記率、內照射劑量,療效評估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最后由王璐研究員進行了總結,肯定了核醫學藥物在腫瘤中的運用前景,結合本文獻從診療一體化的思路對未來藥物開發提出了相關建議,并提到正電子藥物及Total-body PET在0期新藥開發中的重要作用。在接下來的環節中,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核醫學科住院醫師謝欣(導師:高蕊教授)分享了2020年發表在Thyroid(IF=6.568)上的研究論著“Estimating the Growth Rate of Lung Metastases in Differential Thyroid Carcinoma: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or Doubling Time?”。該研究聚焦于分化型甲狀腺癌(DTC)肺轉移患者治療后評估與預后預測,基于單中心回顧性研究設計,分別采用2015年ATA指南推薦的RECIST v1.1療效評價模型、日本學者Miyauchi提出的Tg倍增時間模型(TgDT)及美國學者Tuttle提出的腫瘤倍增時間模型(TVDT)對該隊列患者病情進展時間分布、生存時間及預后預測效能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相對于RECIST v1.1、TgDT模型,基于連續影像學甲狀腺癌肺轉移病灶三維數據分析的TVDT模型中平均倍增時間(midDT)<1年組預后(DSS與OS)較差。進一步在上述三種模型中對患者疾病進展時間進行分層分析后,作者發現TVDT<1年亞組患者無論在TCDT組內還是三種模型之間,DSS與OS均較低,且midDT模型體現出了較好的預后預測價值。研究表明肺轉移癌灶TVDT<1年組患者肺部進展較快,預后較差,作者建議在確診甲狀腺癌肺轉移后第1年內進行至少3次的胸部CT檢查,以便更靈敏的識別肺部轉移病灶的進展,精準制導患者的綜合治療方案。
在隨后的點評環節,CSCO核醫學專委會主委林巖松教授及候任主委楊愛民教授給與了精彩的點評。專家們認為,該項研究雖然納入人群較少,但著眼于甲狀腺癌肺轉移患者治療后療效評估與預后管理這一臨床熱點與難點,研究設計與數據分析細致嚴謹,所使用的Tuttle教授TVDT模型聚焦于轉移灶影像學三維數據,體現了在病灶進展預測方面的優勢,可以作為目前臨床治療后療效動態監測模型的有效補充。此外,由于甲狀腺癌進展過程中體現出的異質性,部分DTC患者可進展為RAIR-DTC或失去分化能力表現為Tg分泌異常,此時單純以Tg為預后評價指標則無法準確反映腫瘤的進展。對于RAIR-DTC患者的動態評估一直是臨床治療的難點,2015版ATA指南推薦的療效評估模型對于RAIR-DTC患者評估效果表現不佳,本研究的TVDT模型為該類患者的評估提供了新的方案。此外,基于腫瘤的生物學特點,對于局部晚期的甲狀腺癌患者,基于血清學指標、影像學指標等多維度預后評價指標可為療效評價與預后評估提供更精準的方案。此外,專家們希望核醫學青年醫師利用好青委會搭建的文獻導讀平臺,打好文獻閱讀的基本功,結合自己的臨床及研究經驗,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點評專家在線上進行文獻導讀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