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學習量子力學的人都會對“幽靈”般的微觀粒子著迷,也會對“波粒二象性”感到很困惑。玻爾的“互補性原理”就是為了理解微觀粒子的奇怪行為而建立起來的。建立過程中,玻爾和愛因斯坦的論戰被傳為美談。雖然,我們對微觀粒子有了比他們多得多的知識,但關于量子力學的困惑并沒有被消除。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下那段歷史,也是挺有啟發性的。
玻爾和愛因斯坦的爭論從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開始。我們來看一下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左圖是個電子的雙棱鏡。可以實現雙縫干涉實驗。綠色箭頭和紅色箭頭表明的電子的兩條路徑,相當于雙縫。大量的電子通過后會在下面的接受屏上形成干涉條紋。那么,我們可以問:電子一個一個地通過雙縫,我們會看到什么?右圖是電子一個個慢慢通過雙棱鏡擊中接收屏后形成的點。最上面是20個電子留下的痕跡,依次下來是100個,500個,4000個的。當電子數很少的時候,比如20個電子,擊中的位置是散亂的。當電子數多起來后,慢慢就可以看出這些點落的位置并非任意,而是有規律的。4000個電子就形成了清晰的干涉條紋。
愛因斯坦不甘心,就設計了下面這個可以上下移動的雙縫。(圖是玻爾畫的)。愛因斯坦認為,粒子從上面的縫過去時,雙縫由于和粒子的碰撞會向上移動,而從下面過時,雙縫由于和粒子的碰撞會向下移動。所以,既可以知道粒子從哪個縫過去,也可以得到干涉條紋。玻爾說,不行,雙縫移來移去,干涉條紋也會消失了。
愛因斯坦不喜歡前面提到的海森堡的不確定性關系,堅持認為粒子應該具有確切的位置和速度(動量)。還有,粒子在某個時刻應該有確切的能量。所以,他設計下圖這個實驗裝置。(圖還是玻爾畫的)。盒子的重量可以精確地稱出來。盒子發射一個光子,重量會損失,彈簧會收縮。愛因斯坦認為,利用這個裝置就可以準確測量出光子發射的時間和光子的能量。這樣就違背了不確定性關系。玻爾看到這個問題時,一晚上沒睡著。第二天他想到了答案:彈簧收縮時,時鐘會移動。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時鐘在引力場中移動會引起誤差!不確定性關系仍然是對的!
愛因斯坦和玻爾關于量子力學爭論了幾十年。愛因斯坦提出了許多尖銳的問題,最后都被玻爾一一化解。據說愛因斯坦臨死前,還在想著和玻爾爭論的量子力學問題。兩位高手當時是通過思想實驗在爭論的,后來他們的設想大多被真實的實驗實現了。現在公認,玻爾的觀點是更正確的一種觀點。玻爾把他的觀點系統地總結為“互補性原理”--不可能同時用粒子性和波動性描述物理觀測量,結果就是:一旦你測量了波動性的(粒子性的)行為,你就不能測量粒子性的(波動性的)行為。比如,在電子雙縫實驗中,你一旦能確定電子從哪個縫過去,你就揭示出電子的粒子性的行為,干涉條紋將消失,你就再也觀測不到它的波動性。
我們總覺得,量子力學里隱藏了些什么。那么,這個量子帷幕后面到底是什么?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給了一個回答:沒有誰知道這后面是什么,…但是我們不應該在乎!物理學只依賴于測量的結果。對于電子雙縫干涉實驗,既然我們無法設計出實驗,既能知道電子從哪個縫過去,又不干擾到電子,從而觀察到干涉條紋,我們就不應該問有干涉條紋時,電子到底從哪個縫過去的這樣的問題。玻爾和愛因斯坦的方法論是不同的。玻爾十分推崇老子,這一點可以從他設計的家族盾徽中看到。因為玻爾對科學有卓越貢獻,丹麥皇室決定授予玻爾爵位。被授爵的人可以自己設計一個盾徽。
右圖就是玻爾給自己設計的盾徽。其中有個紅黑的陰陽魚。陰陽魚是道家的標志。玻爾對老子在《道德經》中闡述的方法論很贊賞,覺得“于我心有戚戚焉。”
《道德經》第一段翻譯成白話就是:“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波”和“粒子”是我們可以看到的兩種物質的基本運動形式,但微觀粒子的“波”和“粒子”并非我們日常經驗中的“波”和“粒子”。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學習研究新事物時,要放下成見,放空我們的大腦,多去觀察和研究;等關于新事物的知識積累夠多了,再和先前的知識去比較,去體會新事物和我們的成見的聯系和區別。這種研究新事物的方法對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