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業‘開業之石’館藏在我們院,一直敦促我們要時刻牢記建院初心。”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副院長陳亮(主持工作)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核地研院作為中核集團和中國鈾業核地質領域創新發展的技術支撐單位、科研骨干院所,肩負著打造“強核基石、核電糧倉”和確保“核能安全、核燃料閉環”的歷史使命,要按照集團公司、中國鈾業的戰略部署,努力建設先進的核地質科技體系,打造研產融合、管理高效的產業體系,從而助力集團公司建設先進核科技體系,推動我國由核大國邁向核強國。
近年來,核地研院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契機,全面推進“一院兩制”改革和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隊伍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堅持研產融合:
為產業發展插上科技創新的翅膀
1959年3月18日,因理論和技術難以滿足鈾礦勘查的實踐需求,核地研院應運而生,成為我國專門從事鈾礦成礦理論和勘查技術研究的科研單位。因鈾礦找礦而生,從而也奠定其發展的內在邏輯,要以“科技創新”為主題,以推動天然鈾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使命。
近年來,在各方支持下,核地研院鈾礦勘查基礎理論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連續新發現3種自然界新礦物,鈾礦科學深鉆工程在1550米發現我國目前最深的工業鈾礦,創建了“疊合復成因”“深源熱點”等鈾成礦理論以及“天-空-地-深”鈾礦勘查技術體系,有力支撐了新區、新層位、新類型、新深度找礦突破。2018年,“中國砂巖型鈾成礦理論技術體系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榮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高放廢物處置領域,經過北山團隊三十多年的持續努力,2019年中國高放廢物處置北山地下實驗室獲國家立項批復,為實現核產業鏈的最終閉環邁出了關鍵一步。“中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地下實驗室場址篩選和評價技術”科研成果榮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科技成果方面,除了上述兩個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2017-2021年,核地研院還獲得國防科學技術二等獎5項,三等獎7項;獲中核集團科學技術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11項,中核集團科技創新團隊獎1項。五年間,共獲得獎項45項,科研成果碩果累累。
對于核地研院來說,經過一個甲子的積淀,在做好科研創新的同時,產業發展也取得了良好的業績。500余人的科研單位產值已經達到5億元規模、凈利潤4000余萬元,連續五年獲得中國鈾業業績突出貢獻單位。在產業發展方面,培育了核地分析、中核北研、核地儀器、中核環評和地熱勘查開發等系列品牌。其中,中核北研五年內實現了經濟規模翻番,已經成為了國內涂料防水領域的核心企業;在地熱開發方面,積極落實集團部署,從2017年堅守4700米海拔開展科研攻堅,實現了西藏谷露地熱資源勘查重大突破。日前,已與中核匯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合作開發谷露地熱資源,以科技硬實力助力新能源產業發展。
進入新時代,如何推動研產深度融合、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他們首要任務。可以說,中核集團“一院兩制”改革的信心和決心猶如一座燈塔,指引著核地研院尋找突破的方向。2020年7月28日,作為核地研院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平臺,北京核地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核地科技)在京成立。至此,核地研院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兩者并駕齊驅的態勢已然形成。
“‘一院兩制’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要以國家戰略和產業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主線,實現以科技創新促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為產業發展插上科技創新的翅膀。這是集團的戰略部署,更是核地研院發展的內在要求。”陳亮表示,“核地科技的成立,對于我們推進研產深度融合,意義不容小覷。這一方面有利于推動成果轉化、解決我們如何‘長大’的問題;另外一方面,有助于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全面推行現代化企業運作。”
圍繞該發展理念,核地研院將一方面繼續發揮已有市場優勢,做大做強產業存量。為做實核地科技,目前已著手將核地研院持有的中核北研等3個專業子公司股權無償劃轉至核地科技,而且還將中核北研上市列為該院“十四五”期間十大任務之一。另一方面則是聚焦產業發展的痛點和難點問題,培育具有市場前景的科技創新成果,孵化轉化產業增量。下一步將繼續科學有效地加大自主研發投入,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持續培育產業發展的“種子”。
陳亮表示,作為科研院所,科技創新是核地研院的核心要務,這個原則和方向不能偏。其中,鈾礦地質科研始終是重中之重,這是核地研院的立院之本和初心所在,也是必須堅守的“國之大者”。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要從天然鈾產業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進一步加強與隊所的深入融合和協同配合,讓科研人員既扎根于勘查一線、又著眼于科技前沿,建立“一切為科研、科研為找礦”的理念,使科技創新聚焦于核心理論技術問題,為實現找礦突破發揮關鍵作用。
強化愿景使命驅動:
讓改革發展成為全員共識和創新活力源泉
“改革就是要解決體制機制以及文化等深層次性問題,通俗地講,就是讓我們的肌體更加健康,讓我們的管理機制更加高效。”在陳亮看來,單位好比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對于核地研院的改革,院領導班子都是站在戰略全局的高度整體把握、系統推進。為此,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集團公司和中國鈾業進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的有關部署要求,核地研黨委集中召開了三天務虛會閉門會議,結合集團公司和中國鈾業“十四五”規劃,對院發展進行了全方位審視和思考。通過這次改革進展及成效梳理,明確了改革發展方向,全體領導班子成員更加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決心和發展信心。
自開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核地研院已經呈現出新面貌,黨的領導全面融入公司治理。在深入推進“一院兩制”改革方面,多措并舉取得了多項成果。
一是核地質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深化,科研平臺建設成效顯現。2021年,國家原子能機構高放廢物處置創新中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高放廢物處置創新協作中心落戶核地研院,國際原子能機構鈾礦勘查開發實踐中心也即將在核地研院設立;院三期總體建設項目獲上級立項批復,科研能力將得到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初步落地,1個項目入選2021年中核集團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項科技成果實施轉化并兌現獎勵。
二是企業化管理全面鋪開。核地研院不僅成立了核地科技平臺公司,而且還實施了全成本核算管理,核算結果與各單位績效緊密掛鉤,考核結果與績效薪酬掛鉤;超額利潤分配機制建立并兌現,獎勵額達到超額利潤指標值的35%。
三是“三項制度”改革初見成效。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企業化薪酬分配機制,浮動工資占比從40%提高至60%,薪酬重點向科研經營、業績突出、一線員工傾斜;倡導多勞多得、優勞優得,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人員績效工資倍差最大可達6倍,2021年薪酬改革質量評估名列集團公司科研院所第三名;積極推行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院本部、院屬公司經營班子成員簽訂任期制和契約化責任書,強化剛性約束;完善員工能進能出機制,事業編制人員招聘比例逐年下降,合同制人員占比從11%提升至53%;設置人才過濾池,切實建立“三能”機制,保持院創新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快優化干部隊伍結構,加大年輕干部選拔力度,40歲以下中層干部兩年內占比從29%提升至37%。
隨著改革進入攻堅區、深水區,為進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識,核地研院黨委組織全體中層干部開展脫產培訓學習,以使命、愿景為牽引,進一步增強中層領導干部的改革意識,明確改革目標,堅定改革決心,匯聚起推動發展的中堅力量。
鞋子舒不舒服,腳說了算。改革要不斷深入,關鍵要讓每位員工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和受益者。為此,單位主要領導多次深入一線向干部員工介紹全院改革發展思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對于涉及到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核地研院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全體員工都參與改革、理解改革和支持改革。例如,為推進科研崗級制度修訂,專門成立了10個人的改革專班,其中7人是來自一線的科研骨干。在推進精細化管理中,要求各部門深入一線調研、制定精細化管理方案,共提出33個行動項和77項舉措,年底再由員工來評價成效,讓改革真正落到實處。
心中有方向,腳下有力量。也正是這樣一種鮮明導向,促使包括一線人員在內的核地研院人,自覺將思想和行動聚焦到落實集團公司黨組、中國鈾業黨委對核地研院的期待上來,不斷推動院改革創新高質量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
凝心聚力打造核地科技創新和人才高地
“我們領導班子的核心任務就是在服務國家戰略、推進院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員工人生價值的實現提供廣闊舞臺。”陳亮說。
作為全國核地質科技中心,核地研院已發展成涵蓋鈾礦地質勘查、遙感技術應用、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分析測試和地熱勘查等領域的多學科綜合性科研單位,擁有8個研究所和4個民品開發公司,建有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3個中核集團重點實驗室、3個IAEA-CAEA國際化技術中心,是名副其實的核地科學研究重鎮。
人才是科技創新與改革發展最關鍵的要素。核地研院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將人才培養作為科技創新的立足點和突破口,不斷深化“選育用留”機制。一是加大科研人員賦權。自2011年,核地研院一直探索實施項目負責人制度,持續加大科研人員授權,破除“等靠要”“論資排輩”思想,不惟“職稱、學歷、年限”,為科研立項和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注重團隊和學科建設,搭建矩陣型創新架構。為強化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聚焦關鍵問題持續攻關,成立32個專業研究室,構建“以項目為經,以專業為緯”的創新管理架構。選聘思維活躍、創新意識強的科研骨干擔任研究室負責人,持續推動專業學科建設和科研能力提升。三是不斷加大自主研發投入,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培養。2021年落實自主研發投入1119萬元,其中院長基金209萬,用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選拔與培養。
功夫不負有心人,核地研院優秀人才和團隊大量涌現。近年來,高放廢物處置團隊先后入選“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央企團工委青年文明號”、“第一屆國防科技工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鈾礦成礦理論與深部找礦技術研發團隊”入選自然資源部首批科技創新團隊并獲2021年度中核集團創新團隊獎;1人獲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多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防科技工業十大創新人物、卓越青年基金 、自然資源部首批優秀科技領軍人才;1人獲聘中核集團公司首席專家,3人獲聘中核集團公司科技帶頭人,9人入選集團青年英才;18人獲聘中國鈾業項目總師或專業總師,33人入選鈾業青年地礦英才……
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永遠在路上。未來這項工作將繼續走深走實。一是不斷完善相關機制,給科研人員“松綁”,聚焦核心理論技術問題持續攻關,提升核心競爭力;二是加強人才關懷與培養,持續拓寬員工發展通道,培養“民主、科學、協同、容錯”的創新氛圍;三是加強開放合作,加大與國內外相關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力度,建立“雙向”人才培養機制,不斷提升核地研院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據了解,在北山地下實驗室項目中,將有包括7個院士在內的來自中科院和高校的37個科研團隊參與其中,與核地研院團隊聯合開展場址評價和處置技術研發工作,共同打造國際一流地下實驗室。
“建黨百年正青春,立院六十方少年。”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核地研院將牢記建院初心和強核使命,高舉改革發展的旗幟,秉持“研產融合、追求卓越、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瞄準世界核地質科技前沿,披荊斬棘,奮勇前行,積極構建新時代先進的核地質科技創新體系,筑牢核產業鏈“一頭一尾”關鍵環節,為助推集團“三位一體”發展戰略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