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開展輻射環境監測科研創新,對完善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和環境監測管理制度、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原國家環保總局組建的國家輻射環境監測網絡(以下簡稱國控網)于2007年正式投運,首批國控網質量監測點位共計588個,包括25個自動站。
按照“分批、分階段建設并實施”的方針,經過15年的發展,截至2021年底,國控網質量監測點位總數已增加至2000余個,其中由500個自動站組成的自動監測網絡已覆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核電周邊地區、重要邊境口岸及其他敏感地區,全國32個網絡成員單位總人數由2007年底的960人增長至1500余人。
伴隨著監測點位的增長,國控網運行質量也同步得到提升。自動站全年實時監測數據獲取率全國平均水平已由“十二五”末的88.9%提升至“十三五”末的97.7%,現場監測及實驗室分析有效數據獲取率全國平均水平則由“十三五”初的76.0%提升至“十三五”末的98.5%,遠高于90%要求。
由于國控網監測工作起步較晚,同時受制于國外對于核心關鍵技術的封鎖,在監測裝備、技術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能完全滿足工作需要的問題,需要我們通過自主自強的科技創新持續推動解決。
在國控網監測工作中開展科研創新,遇到的實際問題多,不僅需要核與輻射專業知識,而且對采樣、分析測量、質量控制、結果評價等要求都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單純依靠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很難解決實際問題。
輻射環境監測技術中心(浙江省輻射環境監測站,以下簡稱技術中心)作為國控網的龍頭單位,依托國家環境保護輻射環境監測重點實驗室和浙江省輻射環境安全監測重點實驗室的平臺優勢和技術優勢,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十三五”以來開展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主要人工放射性核素的跟蹤監測技術和標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網數據質量關鍵科學問題研究》等一系列國家級科研課題研究,對提高我國輻射環境有效監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編制完成國家或行業標準20項,指導樣品采集、分析測量、質量控制、應急監測、自動監測、電磁輻射等工作向科學性、規范化又邁進了一步;研發的全國首套空氣氚在線自動監測系統等儀器設備提升了樣品采集、處理和監測、預警等能力。
為激發各成員單位的科研熱情,根據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統一部署,技術中心每年在生態環境部縱向項目中設置專項,針對國控網監測工作中發現的問題,組織各成員單位開展核與輻射重點難點監測技術方法研究。其中,廣東、江蘇、安徽等省站的系列研究成果已應用于標準制訂和國控網實際監測。
“十三五”至今,國控網各成員單位合計承擔科研項目147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3項;編制的58項國家/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正式發布實施,促進了我國輻射環境監測標準體系的完善;獲得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軟件著作權74項。大部分科研成果已實現轉化,成功應用于監測工作實踐。
在日常監測工作中,有核設施的省份由于監測對象的復雜性,往往會面臨更多的技術難題,但大家沒有知難而退,反而激發了技術尖兵們的探索熱情,曾經“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問題被逐個攻克。
廣東省環境輻射監測中心研發的新型水中氚電解濃集儀、無人機放射源搜尋處置系統、氣溶膠β/α比值實時測量與智能采樣系統等性能優越。四川省輻射環境管理監測中心站研發的水體放射性核素實時在線監測系統、高氡環境放射性氣溶膠自動監測系統、電磁環境頻譜快速路測系統等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蘇省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管理中心研發的大體積放射性水樣蒸發濃縮裝置、層析裝置等前處理設備實現樣品前處理的自動化,γ核素監測無人車保障了核應急時監測人員的安全。山東省核與輻射安全監測中心開發的北方冬季低溫環境下空氣中氚化水的采集與處理方法和水中氚純化儀直指國控網監測中的痛點和難點。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 (2020-2035年)》要求強化創新引領,加強監測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加強專項調查和研究性監測,及時發現和跟蹤前沿問題,為環境治理提供支持與指引。
近日,技術中心組織召開了國控網科技創新專題研討會。核設施安全監管司、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以及32個國控網成員單位(31個省級輻射環境監測機構和青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代表共計100余人參加研討。
在聽取了各單位的交流發言后,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分管領導和主要負責人先后作出總結和指示,在充分肯定科研成績的同時,要求在海洋監測、自動監測等監測能力上急需“迎接新挑戰”,在科研政策紅利上“抓住新機遇”,在培育科研創新隊伍、推進自立自強上“開啟新征程”。在目前國家大力提倡科技創新的大背景下,需切實發揮科技創新在推進輻射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建設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務國控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