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主辦、上海市核學會、上海市松江區醫學會協辦的2019分子影像學學術年會暨 “核醫學人才培養與學科發展”研討會于2019年12月5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南部會議中心成功舉辦。來自北京、天津、湖北、浙江、江西及本市的核醫學、放射、超聲、臨床、材料科學等專業近百名專家同道出席了本次會議。上海市核學會臨床核醫學專委會主任委員、松江區分子影像學專委會主任委員趙晉華教授主持會議。
在開幕式上,上海市松江區醫學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鐘力煒教授致歡迎詞,鐘院長充分肯定了核醫學科在醫療、教學、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績,并表示醫院非常支持核醫學科的投入,第二臺PET/CT已經在北部院區完成安裝,核素治療病房也將于明年建成,期待核醫學科各位同仁能夠凝心聚力,為醫院跨越式發展貢獻力量。鐘院長對松江分子影像學專委會引領學科發展寄予了厚望。
上海市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前任主委、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副院長呂中偉教授在致辭中表示,上海市松江區醫學會分子影像專委會成立三年來,在松江區醫學會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趙晉華主委的帶領下,積極推動了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轉化,為院校之間合作交流搭建了高層次平臺。人才培養是學科建設的根本,本次學術年會還專門設置了人才培養的專題,期望能通過專家之間的交流,為核醫學人才培養建言獻策,驅動學科建設,引領行業發展。
上海市核學會王敏秘書長代表核學會對大會的勝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核醫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應用核技術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為人民群眾健康謀福利,現在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重視核醫學,核醫學也從邊緣學科走向中心學科,期待分子影像學的研究能夠促進核醫學、影像學等各門學科的交叉融合,為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做出卓越貢獻。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核醫學分會主委、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核醫學科主任譚建教授做“核素治療病房建設管理經驗”的學術報告,譚教授詳細介紹了核素治療病房目前面臨的難題,分享了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核醫學科在核素病房管理全流程優化、重點核心制度、信息化及智能應用、醫患溝通等方面的先進理念。
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王輝教授做“學科發展個人體會”的學術報告,用生動、風趣、富有哲理的語言介紹了新華醫院核醫學科近年來在學科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分享了作為科主任應當如何引領團隊建設以及驅動學科發展的成功經驗。
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醫師分會常委兼科普與信息化工作委員會主委、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李春林教授做“核醫學科發展之強強融合”的學術報告,李教授指出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是核醫學的靈魂,隨著SPECT/CT、PET/CT、PET/MR等融合設備的發展,需要用融合的思維來解決問題。要注重因人制宜,注重發現、鼓勵、培養人才。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肺部腫瘤專委會主委、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呼吸科主任姜麗巖教授做“2019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新進展”的學術報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開啟非小細胞免疫治療新時代,新輔助免疫治療可以早期處理微轉移,提升全身治療的依從性,PD-L1檢測是選擇治療方案的基礎,目前的檢測方法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期望分子影像學能為PD-L1檢測提供更精準的依據。
上海市核學會臨床核醫學專委會主委、松江區分子影像專委會主委、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核醫學主任趙晉華教授做“核素標記PD-L1抗體片段在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的學術報告,腫瘤PD-L1的表達與腫瘤浸潤程度、臨床分期、預后生存等方面密切相關,PD-L1表達的檢測價值日益突出。核醫學分子影像技術探測PD-L1表達具有無創、實時、可重復以及全身檢查可同時顯示原發和轉移病灶的優勢,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標記PD-L1單域抗體具有明顯的顯像優勢,有望在腫瘤免疫顯像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核學會核醫學分會副理事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主任蘭曉莉教授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所思所想”的學術報告,闡述了年輕醫生從事科學研究的重要價值,如何培養科研思維,如何從臨床實踐中凝練科學問題,詳盡介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的撰寫技巧及注意事項。
江西省人民醫院核醫學科主任徐榮教授做“老區核醫學發展之路”的學術報告,介紹了江西省人民醫院醫院核醫學科的學科建設之路,江西省人民醫院核醫學科從一個只有3個人、1臺設備的弱小科室發展為擁有回旋加速器PET/CT、SPECT/CT、放射免疫分析等設備齊全的現代化科室,并申請到PET/MRI配置證,人才隊伍的建設在學科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志鋼教授做“科研思路和科研團隊建設”的學術報告,向與會者展示了其研究團隊近年來探索面向生物醫學醫用的能量轉化材料,在生物成像、生物器件供電以及癌癥治療等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學術會議現場座無虛席,學術氣氛熱烈,各位專家的報告精彩紛呈,內容詳實,引起了與會者的熱烈討論和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