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醫學醫師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核醫學科張曉麗教授團隊和心外科于洋教授團隊,維也納大學李翔教授共同合作的研究在心血管領域權威雜志《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JCR Q1區,IF= 14.8)在線發表了題為“InVivo Coronary 18F-Sodium Fluoride Activity Correlations WithCoronary Plaque Histological Vulnerability and Physiological Environment”的論文。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是心肌梗死最常見的病因,危害大,致死率高,因此早期檢測出冠狀動脈動脈粥樣硬化的不穩定性斑塊,積極干預治療,預防其破裂極其重要。18F-NaF PET/CT顯像在評估不穩定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中起重要作用,該研究是在心血管影像-病理學研究中的一次重要嘗試,綜合分析了在體冠脈18F-NaF活性與離體冠脈斑塊組織病理學特征之間的相關性。探索血管微鈣化活性與斑塊內免疫微環境(炎癥和骨化)的相關性。研究團隊經過5年努力,利用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冠脈搭橋術中剝脫冠脈內膜斑塊的優勢資源,首次通過評估在體冠脈18F-NaF活性與冠脈斑塊組織的高危病理學特征以及與斑塊內免疫-鈣化微環境的相關性,發現冠脈18F-NaF 攝取活性與冠脈斑塊組織的易損性特征(大壞死核心、薄纖維帽、斑塊內出血和微鈣化)和炎癥的微環境密切相關,而與骨化微環境無明顯相關性。本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道活體冠狀動脈18F-NaFPET/CT分子影像可以準確診斷高危的冠脈易損斑塊,加深了對冠狀動脈斑塊易損特性的認識,為臨床早期針對冠狀動脈不穩定斑塊的高危患者進行早期干預,改善患者預后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在斑塊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博士研究生溫婉婉與心臟外科主治醫師高銘鑫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安貞醫院核醫學科張曉麗教授、心外科于洋教授和維也納醫科大學李翔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北京市醫管中心揚帆計劃重點醫學專業(重點培育專業)核心臟病學(No:ZYLX202110)項目的支持。
圖1 18F-NaF高攝取活性患者的多模態心臟圖像。患者(男性,61歲,TBR = 1.74)的融合18F-NaF PET/CT圖像(A,箭頭)中可見左前降支近-中段18F-NaF攝取明顯增高,而在CT圖像中該區域鈣沉積極少(B,箭頭),冠狀動脈造影顯示該區域有明顯狹窄(C,箭頭),從圖像A、B、C箭頭所指部位剝離冠脈斑塊組織(D),行HE(E)和免疫組化染色(F),顯示斑塊組織有重度炎癥浸潤(G)、明顯的微鈣化(H)和少量的大鈣化(I),CD68高表達(J),證明斑塊組織中有明顯的巨噬細胞浸潤
圖2 多模態影像和病理染色的代表性圖像。冠脈CTA和在體冠脈18F-NaFPET/CT顯像可以識別高危冠脈斑塊,冠脈18F-NaF攝取活性在識別與炎癥相關的高危冠脈斑塊中可提供重要信息。
經首都醫科大學人才引進,6年來,張曉麗教授帶領安貞核醫學科團隊,按照國際指南規范操作流程,高度重視圖像質量和規范化報告書寫,不斷提高臨床診斷水平。2019年SPECT顯像的年檢查量突破1萬例,,充分利用門控PET心肌代謝顯像結合門控SPECT心肌灌注顯像多功能參數(灌注、代謝、細胞活性、局部和整體心功能)精準評估冬眠心肌,完成了1600余例重癥心衰患者的檢查,幫助臨床精準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決策,危險分層和估測預后,圖像質量和診斷水平居國際先進水平。同時,積極推進多學科心血管疾病精準診療體系建設,與多個臨床科室合作搭建了多學科合作平臺。除了本次報道的冠狀動脈斑塊研究,從解決臨床問題,充分利用核醫學分子影像技術的優勢深入認識疾病發生發展規律,提高臨床診斷水平為出發點,開創性的開展了一系列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主要包括:心衰患者腦代謝顯像,從能量代謝的角度為闡明心衰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的潛在機制提供重要依據;PET顯像對心臟腫瘤良惡性判斷、危險分層和估測預后,PET顯像對大血管移植物術后感染的準確診斷等。同時,利用科室擁有的先進設備(包括回旋加速器、小動物PET/CT、PET/CT、SPECT/CT),搭建了核醫學科的分子影像平臺,完成了多種新型靶向顯像劑的合成,建立了幾十種大小動物心血管疾病模型,多模態分子顯像動態評價二甲雙胍對心肌缺血性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及其機制,遠端缺血結扎對急性心肌梗死的保護作用及其機制等系列研究,在多方面均取得了重要進展,安貞核醫學科團隊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6年來,團隊成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北京市醫管中心揚帆計劃重點醫學專業(重點培育專業)項目1項,北京市首都特色項目1項。獲北京市高級海外人才項目1項,北京市青苗計劃項目2項,北美核醫學會的“青年科學家獎”1項,晉升副高職稱5人次。在國際權威刊物(JACCimaging, EJNMMI, JNC等)發表高質量的英文文章20余篇(IF:154.8),中文文章30余篇,國際權威歐洲核醫學和北美核醫學會議摘要38篇(入選大會highlights 4次)。發起并主辦4屆安貞心腦血管疾病精準醫療會議,組織4屆長城國際心臟學術會議-核心臟病學論壇,成功承辦了《首屆中美核心臟病學高級培訓班》,2020中國核心臟病學青年論壇(首屆),在國內首先提出了核心臟病學理論授課+實踐培訓模式,并連續5年組織全國性的培訓班,在國內權威學術會議講課100余次,吸引來自全國不同單位的同仁來安貞學習,采用不同形式幫助基層單位,積極推動我國核心臟病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為中國核醫學的發展添磚加瓦。